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加强合作应对山洪地质灾害
新华网武汉11月10日电(记者黄艳)10日,来自越南、柬埔寨、泰国、老挝、缅甸、尼泊尔6国的15名水利技术人员顺利结束了在中国为期10天的技术培训。
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山洪地质灾害防控技术”,中方邀请了经验丰富的水利专家,对15名学员进行了灾害防控技术培训,学员还参观了长江三峡、中国县级和省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山洪示范区及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示范基地。
中国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的官员表示,这样的技术培训不仅能推动该区域在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方面的交流合作,还能增进相关国家之间的了解与互信,搭建起一个高规格、高水平的交流互动平台。
作为学员代表,来自柬埔寨水利气象部的学员翰索斯在结业典礼上说:“感谢中国水利部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培训机会,让我们了解了中国防灾减灾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理念。我们学到很多技术知识,参观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控制工程三峡工程,并且实地考察了中国最先进的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等项目。”
湄公河流域国家饱受水患困扰,经常受到台风袭击,尤其在山区的人们常因为山洪爆发而失去家园甚至生命。学员们希望加大与中国在水资源领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应对水患。
翰索斯说,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东南亚地区极端洪旱灾害呈现频发与并发趋势,洪涝灾害仍是这一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威胁。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自然地理特点上有类似之处,这次培训经历不仅将对个人的工作有所帮助,而且也将使澜沧江—湄公河沿岸国家的水利工作受益。
湄公河流域的源头在中国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被称为澜沧江、出境后始称为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是东南亚第一长河,有“东方多瑙河”的美誉,先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最后注入南中国海。
湄公河沿岸聚集着巨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数量,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近年来洪灾不断。为此,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各国开展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和人员互访,中国的技术和信息帮助了这些国家的抗灾救灾工作。
中国从1996年开始参加与湄公河委员会开展的一年一度的对话,旨在为这一区域的发展献出自己一份力量。2002年,中国水利部与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签署报汛协议,连续13年向湄公河流域国家提供了汛期水文信息,对流域内国家抗击水患起到重要作用。
2014年9月下旬,泰国多地遭受洪灾,为帮助下游国家应对可能的灾害,中国在优化水库调度的同时,将有关澜沧江洪水情况及水库调度有关信息向湄委会秘书处作了应急通报。湄委会CEO向中国水利部部长致信感谢。
据了解,中国澜沧江水电梯级开发实现了“调丰补枯”的作用。科学调度后,旱季澜沧江多年平均出境水量较天然情况增加70%,雨季则减少30%,大幅提高了下游部分河段的防洪、抗旱、供水、航运能力,对全流域水、能源、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7月以来,缅甸伊洛瓦底江流域中下游地区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中国迅速派出专家组赴缅甸开展伊洛瓦底江防洪应急咨询。应缅甸政府请求,10月中国再次派出专家组“会诊”当地洪涝灾情,深入灾区开展实地调研,提出建设性咨询意见,受到缅甸政府高度赞赏。
中国水利部国科司相关官员表示,中国与湄公河流域国家山水相连,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在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下,加强区域内的水利合作是我们共同的期待,希望通过多方共同努力,让澜—湄水资源合作造福流域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