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 10年成长 枝繁叶茂

27.07.2017  14:43

    十年教育同携手,一路高歌谱华章。

    自2008年首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在贵阳成功举办后,新朋老友们一次次相聚多彩贵州,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搭建宽阔的平台,增进了友谊,开展了务实、多维的合作,加强了区域间人文交流。开放的贵州,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接四方宾朋。

     助力贵州教育对外开放

    贵州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刘丽仙虽然才28岁,却被留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刘妈妈”。

    去年国庆节期间,刘丽仙回到老家云南丽江举办婚礼,3名越南留学生从别的老师那里得到消息后,千里迢迢从贵阳赶赴丽江为她送上祝福。

    “她们悄悄地赶来,猛地出现在我面前。”这一刻,刘丽仙紧紧抱住她的“孩子”们又哭又笑,泪水弄花了精心拾掇的新娘妆,“这是我最好的新婚礼物。

    像刘丽仙这样的“老师妈妈”,在我省的各大高校不可悉数,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无微不至的关爱与无私的付出。她们与东盟留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情谊,推动着贵州教育的对外开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东盟学生到贵州留学。

    2008年,在黔国际学生113人,其中东盟国家留学生3人;

    2013年,在黔国际学生550人,其中东盟国家留学生250人;

    2016年,在黔国际学生达2178人,其中东盟国家留学生1528人,占全省国际学生的70.1%,比2008年增长了509倍,比2013年增长了6.1倍。

    在交流周平台推动下,贵州招收国际学生的高校从2008年的2所增加到如今的21所,实现了超过10倍的增长速度。

    2008年至今,交流周的举办帮助贵州争取到教育部、外交部等有关部门的项目倾斜和资金支持,获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2个、接受“中美人文交流奖学金”留学生培养院校1所、“中东欧学分生专项奖学金”留学生培养院校1所、获通过本科“联合考试”方式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院校1所、新增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资格培养院校2所、海外孔子学院1所、国家汉语水平考试考点2个。

     多元化发展树立国际品牌

    张成霞是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参加了每一届的交流周。亲历过从活动策划、嘉宾邀请、会务接待、资料翻译、文稿撰写,到志愿者培训等工作。

    10年间,她从的一名对东盟知之甚少的普通教师,成长能为研究生开设“东盟概况”课程的专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10年来,贵州的高校和教师们在不断成长,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也在茁壮成长,成为一棵生机勃勃枝繁叶茂的大树。

    2015年第八届交流周起创建了特邀伙伴国机制,先后引入瑞士、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参与,从中国和东盟的“10+1”拓展为“10+1+N”形式,交流周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成为立足东盟、辐射全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

    10年来,交流周见证了无数的改革变化与发展。由教育交流平台发展成为今天国家级人文交流平台;由中国主导变成东盟主动全面参与,中国-东盟中心、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等区域性国际组织以协办单位身份深度参与交流周项目策划、嘉宾邀请、会议筹办等工作;由每年4项活动充实到每年50个项目,活动内容从高等教育延伸到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终身教育领域;由一周内在贵州一个主会场举办,延伸至全年不同时段在中国和东盟多地举办的模式……

    在各方的积极推动下,交流周规模、层次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成效日益凸显,交流周不断为贵州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双方不断利用交流周夯实睦邻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拓展人文交流合作,不断共享交流周红利,服务区域共享人文发展成果的作用逐渐彰显。

     服务“一带一路”搭人文之桥

    2017年5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将交流周列入“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

    东盟国家是“一带一路”重要区域,交流周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有效服务着“一带一路”战略,搭建起中国与东盟国家人文交流之桥。

    去年到贵州大学留学的柬埔寨女孩有个美丽中国名字——张丽欣。张丽欣的哥哥车赛达三年前来到贵大留学,在哥哥的影响下她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我见过很多来自中国的工程师,他们造高楼、设计桥梁和公路,非常了不起。”梦想成为一名工程师的她在得知招生信息后,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明年,家中的小妹将大学毕业,兄妹俩商量着也要推荐她来贵州留学。

    从2010年第三届交流周上,刘延东副总理提出积极落实“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开始,到2016年第九届交流周倡议双方打造“中国-东盟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升级版”,实现双方学生流动总规模到2025年达到30万人次的目标,并在交流周框架下由中国政府设立“中国-东盟海上丝绸之路奖学金”,面向东盟十国提供1000个奖学金名额。

    得益于交流周的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学生交流日趋紧密,截至2016年,中国到东盟留学生超12万人,东盟来中国留学生超8万人。

    不仅立足教育,交流周还辐射到其他人文合作领域。第九届交流周成功举办“中国-印尼副总理级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中印有关部长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媒体、旅游、青年、林业、能源、文物、交通等领域签署13份合作协议。自2016年起,交流周还专设“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系列活动”,至今已举办医学、文化、艺术等领域活动,充分发挥了教育在各领域人才培养方面的基础性先导作用,延展了交流周人文合作平台的内涵,已成为交流周品牌板块。(记者 王雨)

[责任编辑: 王梅 刘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