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台针灸新标准促国际推广
新华网北京7月25日电(记者刘斐 胡浩 曹国厂)中国进一步出台系列针灸标准,夯实针灸国际标准化基础,将成为促进中医针灸在全世界应用和推广的重要一环,并对所有针灸从业者产生重要影响。
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中国针灸学会25日在北京发布6项针灸国家标准和12项针灸行业组织标准,包括基础标准《针灸学通用术语》《腧穴主治》2项、《针刀基本技术操作规范》等技术操作规范5项、《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哮喘》等临床诊疗标准10项,以及管理标准《针灸临床研究管理规范》。
中国针灸学会会长、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说,针灸标准的制定发布填充了中国针灸标准体系,丰富了中国针灸标准化实践活动及其经验,对夯实针灸国际标准化基础、规范针灸行业管理、推进针灸现代化信息化、推动针灸事业科学有序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针灸是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手段,最早比较系统地见于战国时代的《黄帝内经》一书,两千多年来一直流行于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如今针灸已在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其中几十个国家对之进行了立法,而全世界从事中医针灸服务的各类针灸师至少有20万人,针灸每年的服务产值约100多亿美元。
刘保延说,目前制定的各项标准主要是指导性,而非强制性,对针灸从业者而言有明确的指导作用,将会引领其调整适应通用标准,方便临床诊疗。
2010年,“中国针灸”正式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就此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副主席李振吉曾发言称,中医药特别是中医针灸要得到各国政府的承认,必须走国际标准化的道路。
中医针灸的很多名词术语内涵较为模糊,量化操作缺乏详细界定,使得医生对针灸术语和定义在临床中形成不同的理解和分歧,继而造成临床操作差异。因此,西方世界对中医以及针灸时常存有疑虑,担心其安全性。
中国一直在努力完善本国针灸标准化体系,并推动针灸国际标准化建设。到目前为止,中国共发布针灸国家标准28项,针灸行业组织标准13项,参与制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标准4项、ISO国际标准1项。
刘保延表示,针灸在传统上注重临床实践中学习应用,为最大范围内保持有效性和安全性,满足国际推广应用、机理研究、法规法律制定、保险服务跟进的需求,国际统一的标准是必要的。
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今年2月25日发布了世界传统医药领域内首个ISO国际标准——《ISO17218:2014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主要对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的材质、直径及长度、硬度与弹性、针尖穿刺力等方面提出了标准化要求。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合作司有关负责人曾就此表示,该标准由中方提出、依据中国标准,可以充分保证患者安全,提高医疗水平及有效性。该标准会更适应国际社会对针灸针的需求,有利于针灸在国际上的推广。
近年来,随着人们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针灸获得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认可,有些国家还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美国医疗改革法案中的有关规定有助于消除医疗保险机构歧视和排斥针灸等替代治疗方法的现象。自2013年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把中医针灸治疗列为“基本健康福利”,纳入医疗保健系统。
世界卫生组织还推荐了43种针灸治疗的病症,包括急性鼻炎、急性支气管炎、中风后的轻度瘫痪、偏头痛、关节炎等。
刘保延坦承,由于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体质不同、针感不一,要想达成世界范围内的共识、制定国际统一标准仍存在难度。此外,推进针灸国际标准化进程中,还需要实证证据,但取证研究是个世界性难题。
“解决针灸国际标准化难题,需要各国达成共识。”刘保延说,“既懂专业知识,又熟练使用外语,还掌握标准规范的人才队伍建设,以及资金和时间的投入,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