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仫佬族自治县的30年发展变迁

24.10.2014  22:49

图为罗城县元蒙新村新貌。韦如代摄

图为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罗城县东门镇石围屯成为民俗旅游热点。 杨志雄 摄

中新网罗城10月24日电 题:中国唯一仫佬族自治县的30年发展变迁

记者 杨志雄 黄艳梅

有女莫嫁里湖郎,进村好比爬山场;平时难见猪肉脸,得吃干饭喜洋洋。”一曲旧时山歌,从侧面描绘了广西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长春村贫穷落后的尴尬境地。

地处大石山区的长春村原属四把镇里湖村,因自然资源的极度匮乏加之交通不便,导致经济发展难度相当大。当地民众祖祖辈辈以种植水稻、玉米、红薯等传统作物为主,物资运输全靠肩挑马驮。

而今,再次步入长春村,当年闭塞贫穷的小村寨呈现另一番新景象:道路修通,信息网络畅通,村民在政府扶持下发展烤烟、种桑养蚕、野生毛葡萄等经济作物种植,鼓起“钱袋子”的群众纷纷拆旧房建新楼,购置现代化家电,不少人家还引来“湘妹子”、“川妹子”联姻。

今年我有8000只鸡出售,全是养了7个半月的果园土鸡,预计纯收入24万元人民币以上。”10月24日,罗城县东门镇田梧屯村民梁城向到访的中新网记者介绍说。此前曾在广东务工的梁城回乡创业发展林下特色养殖,不仅自己致富还带动周边村民共同发展。“预计明年有2万只土鸡出售,收入更可观。”他说。

罗城县怀群镇伦洞村元蒙屯农民廖昭平也受益于当地发展生态民俗旅游业,生活发生了大变化。2012年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廖昭平在家乡经营农家乐饭店,“节假日时,外地游客一波接一波,我这请了三四个人还是忙不过来。生意很不错。

罗城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居住着仫佬、壮、汉、苗、瑶、侗等12个民族,总人口38万人,其中仫佬族人口12.55万人,约占全国仫佬族人口的80%,是中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今年11月23日,罗城县将迎来自治县成立30周年县庆。

经过30年的努力,罗城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已由一个农业占绝对总量的农业大县发展成为一、二、三产业比较均衡且可持续发展的民族自治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4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36倍。”中共罗城县委书记蒋向明说。

蒋向明介绍,罗城县做好“金木水火土”五篇文章,打造“华南铜镍精深加工基地、广西林产品深加工基地、中国高端天然山泉水生产基地、广西煤炭精深加工基地、广西特色酒业生产基地”五大基地,工业经济实现突飞猛进。

罗城县探索和实施“葡萄赶上山”模式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目前全县13个乡镇已建有人工种植毛葡萄示范基地,毛葡萄总面积6.7万亩,被誉为“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当地致力打造成中国南方最大的毛葡萄酒城。此外,该县打好仫佬族民族风情牌,着力打造中国仫佬族生态文化名城和仫佬族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

漫步罗城街头,街道平整宽敞,车水马龙,新楼林立,城区披上了“绿色”新装。今年,当地总投资66亿元建设88个重大项目,罗城港火车站、城区引供水二期、于成龙廉政文化博物馆、成龙湖公园、走坡广场、仫佬街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逐步完善。

我们将举全县之力办好造福于民的惠民县庆,办好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让仫佬山乡各族人民切实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带来的好处。”蒋向明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