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今日在贵阳市启幕

19.09.2015  09:33

  作为我国城市规划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学术盛会,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今起在贵阳启幕。以此为契机,贵阳又一次站在全国性舞台上,发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贵阳声音”。

  规划上变“摊大饼”为“蒸小笼”;政策上改“生地出让”为“净地出让”;开发模式上从严格房地产项目审批到突出建筑特色强化项目批后管理;交通发展上从轨道交通1号线全面施工到规划建设1.5环快速路;产业布局上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载体,优化功能定位,推进城市组团式发展……在城市化进程、居民生活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贵阳以“疏老城、建新城”为核心,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在推动城市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同时,正在将自身建设成为一座充满魅力的宜居城市。“贵阳向全国提供了一份可供借鉴的‘样本’。”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如此评价。

  “”“”并举

  激活城市潜能

  除数字化革命外,21世纪前10多年的最大主题就是中国的城镇化。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城镇化问题也是贵阳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

  与平原地区城市不同,贵阳的城镇化进程更具特殊性:山在赋予贵阳灵动气质的同时,也阻碍了城市空间的拓展。

  在贵阳城乡规划展览馆四楼展厅,一个大型沙盘可以展现贵阳的全貌:南岳山脉、黔灵山脉、百花山脉等一连串重叠环绕的大山将城市分割,使得中心城区、次城区、三县一市在空间距离上相距较远。由于贵阳城市组团式发展刚刚起步,城市经济、文化、产业等发展要素仍然高度集中在云岩、南明两区,直接形成中心拥挤、外部疏缓的城市格局。

  城市要发展,就必须做出改变。

  一番求索后,“疏老城、建新城”的城市建设总纲应运而生:按照产城互动、教城互动的思路,合理规划建设一批城市组团,带动老城改造,近期把改善老城区居住条件、环境面貌和交通状况等作为疏老城的关键,选择若干重点区域重点突破,先行示范,以点带面,推动整个老城面貌日新月异。

  确定总纲后,贵阳明晰思路,先后编制《“疏老城、建新城”布局规划》、《“疏老城、建新城”五年实施计划》《“疏老城、建新城”近期工作突破重点计划》等系列规划,引导城市由单极发展转向多极发展,形成中心城区“两核、多组团”的空间布局结构,并通过在产业、民生、生态景观等方面制定发展策略,实现“”、“”并举。

  思路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

  在“疏老城”方面,贵阳在实施棚户区改造过程中,坚持老城区“多拆少建”或“只拆不建”,把老城区的空间留出来建广场、绿地,配套功能性设施,把人口迁移出去,通过优化空间结构推动老城区人口加速稀化;

  在“建新城”方面,贵阳加快新城区高品位建设,完善交通、教育、商业等生活配套设施,进一步提升生活的便利度和舒适度,通过老城区功能向新城区疏导、人口向新城区聚集,实现“老城”与“新城”的良性互动。

  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打破老城发展“颈瓶”,建设足够吸引人的宜居新城,是对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考量。而贵阳摒弃“摊大饼”,努力“蒸小笼”,逐渐形成多功能组团式布局,突破了地理、空间区位上“先天不足”的限制,正在逐渐激活这座城市的潜能。

  优化功能定位

  增强平台承载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涉及面很广,要积极稳妥推进,越是复杂的工作越要抓到点子上,突破一点,带动全局。对于贵阳而言,要突破这“一点”,就要在以功能优化重构城市格局上走新路,不断增强发展的平台承载力。

  为此,贵阳审时度势、主动出击。通过综合判断,贵阳认为自身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关键阶段。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果把握得好,就能进入“四化同步”的良性轨道,反之,则有可能错失发展机遇,工业化和城镇化很难找回现有势头,甚至陷入城市建设管理滞后、产业发展低层次低水平的“陷阱”。

  根据发展形势和发展阶段的不同,贵阳以中关村贵阳科技园为载体,按照“核心驱动、轴带联动、圈层辐射”的布局模式,通过构建形成“一城、两带、六核”的总体空间布局结构,进一步明确各组团的定位和分工,促进各组团之间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四轮驱动”的开放格局——

  云岩区和南明区打造都市功能核心区,注重优化产业结构、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强化民生服务,强力推进非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两严一降”、基层治理、民生十困等工作;

  观山湖区打造都市功能发展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制造业;

  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打造城市发展拓展区;

  清镇市、修文县、息烽县、开阳县积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在本地区经济中的比重,并做实做强现代农业,打造生态保护发展区;

  ……

  城市建设,交通是骨干。近年来,贵阳优化区域路网结构,加强组团间的联系,促使城市交通由“中心聚集”向“环网分担”转变——

  2013年10月,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全面启动建设,观山湖区、老城区及花溪区之间未来可实现30分钟通达;

  2014年3月,贵阳启动中心城区畅通工程二期建设,以1.5环道路建设为核心,改造一环路节点、打通断头路、建设BRT快速专用封闭公交系统,打通城市交通大循环的“任督二脉”;

  2014年12月,贵广高铁开通运营,观山湖区逐渐成为承接“高铁经济”的桥头堡;

  ……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随着功能定位的优化和交通内外循环的打通,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工作和生活空间距离扩大,在外围城区工作、居住的人增多,人们对老城区的依赖逐渐减少,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心仪的生活空间;产业结构上,高新区、经开区、综保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正在形成“四轮驱动”的开放格局。

  这样的变化,正是贵阳绘就这幅城市画卷的现实意义。贵阳正在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城市建设之路,在时代转型大潮中迸发出开放创新的精气神。

  提升管理水平

  绘就城市新蓝图

  在城镇化进程中,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决定着城市建设的方向和品质。城市规划水平如何,关键取决于这座城市的规划管理水平。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陈刚在调研规划工作时强调,全市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龙头引领作用,真正做到学规划、懂规划、用规划、守规划。

  按照“当好大城市管理者”的要求,贵阳近年来不断提升城市管理基本功——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通过启动实施《贵阳市关于进一步优化规划工作职能的意见(试行)》,贵阳围绕“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目标,促进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人口发展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民生保障规划“六规合一”;

  政府统筹、规划引领。通过优化批建程序、提升服务水平、严格后续监管等措施,贵阳城市格局发展从“摊大饼”向“蒸小笼”转变,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龙头地位牢牢确立,“学规划、懂规划、用规划、守规划”的氛围日渐形成;

  城市管理,高标准是目标。通过启动实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推进“净地”出让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等一系列组合政策,贵阳城市开发模式得到创新,土地规划得到统一管理,“生地出让”变为“净地出让”;

  ……

  一项项创新措施,处处体现出“张弛有度”的智慧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升级。

  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尽管贵阳老城区一度局促的空间环境已经得到有效改善,但城市管理工作依旧没有松懈,“实施公园城市工程,打造生态贵阳升级版”成为贵阳城市管理者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新目标。

  在推进“疏老城、建新城”的同时,贵阳还在同步推进公园城市体系建设,到2020年建成“千园之城”,城市绿化覆盖率达50%以上,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达17平方米。

  从稀化老城区人口密度到优化各组团功能定位,再到公园城市建设,能量的不断积蓄,将给这座城市和发展带来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