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雾霾封锁京城 谁是真凶
央广网北京12月1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全国新闻联播》报道,中央气象台今天继续发布霾橙色预警,华北、黄淮多地能见度极差。北京同时发布空气重污染、霾和大雾橙色预警,为今年最严重污染过程。这也是北京今年以来,首次同时发布空气重污染、霾和大雾三个橙色预警。北京市环保部门表示,这是今年以来最严重的污染过程,今天的能见度已成为今年最差水平。(中国广播网/12月1日)
最近,我国北方许多城市的人们时常过着“神仙”日子,腾云驾雾,吞云吐雾,无论城市和乡村,不分白天与黑夜。可是这样的“神仙”日子是环境红利消失带来的。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雾霾天气频发且有越来越严重之势,已经成为政治、经济、生活领域的重要事件。近几日,雾霾几乎席卷的我国“半壁江山”。此次严重的雾霾也是北京今年以来,首次同时发布空气重污染、霾和大雾三个橙色预警。北京市环保部门表示,这是今年以来最严重的污染过程,今天的能见度已成为今年最差水平。
我国在短短几十年里,由一个落后农业国变为世界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特别是汽车、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是作为需求力量拉动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背后都是钢铁、水泥和电力的消耗。伴随经济增长和收入提高,中国的消费结构也经历了几次“排浪式”递进:各个时期的典型消费品对应“老三件”、“新三件”、电子信息产品等。2000年以来,典型的家庭消费集中在汽车、住房、出行,且需求增长率远高于收入和经济增长率。三大家庭消费需求增长对应了石油、石化、钢铁、水泥、电力需求的高增长,由此也拉动了能源消耗和排放的高增长。
毋庸讳言,作为后发国家,中国虽然在防霾治霾方面下功夫不少,但并未有效规避“经济越发展、环境越污染”的增长病,这在一定程度上冲抵着“几十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历程”的成就感。高能耗、低产出的生产方式、以污染换GDP的发展惯性、重经济福利轻环保权利的理念,数弊合一,已让经济增长逼近环境容许的底线。无论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超标用煤、秸秆焚烧还是汽车尾气,它都是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及其结果的直观体现。霾日数增加不仅是“天灾”,也是大气污染的“人祸”,在人口、产业密集的大城市更易发生,影响也更大。治本之道在于多管齐下,积极应对大气污染。
笔者认为,我们一是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五位一体、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创新驱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二是要推动立法保障,坚持长期治理。加快大气质量立法的体系建设 ,明确政府、企业、居民各方权益,保障大气污染治理经费的来源与用途;约束各届、各级政府长期贯彻执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明确空气质量标准和环境排污标准,落实重点行业环保监测、核查制度和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根据法律实施情况和污染物变化情况适时调整修订。三是要运用经济杠杆,调整能源和排放结构。通过财税金融政策,理顺能源资源价格,引导低碳能源、清洁能源和传统能源清洁工艺的投资和应用;划定各控制区煤炭能源消费总量和清洁能源消费结构标准,并将达标情况与企业、园区等主体的金融信贷挂钩;以企业排污许可证制度为基础,实现控制区内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四是要调整城市结构,优化人口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控制区内的城市群为基础,引导第二产业实现空间重组;建设多中心大都市,平衡职住空间,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辅以交通管控措施,减少机动车交通出行;适度疏散大都市中心城区过高密度的人口和产业,避免极端气象条件下城市污染集中爆发。五是要加强信息公开,引导公众低碳生活加强环境动态监测和发布;加强环境政策、减排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的科研教育和宣传推广投入;通过财税政策引导公众趋向低碳生活,倡导公交出行,鼓励使用节能电器和农村户用清洁能源。
治霾必须“久久为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同一片霾天下,无论是百姓还是政府,谁都不是“旁观者”,治霾是场“人民战争”,而怎样引导群众齐心合力,共同治霾,政府还能做得更积极一些。毛主席说过,“人定胜天”。如今散霾基本靠风,这可显不出中国人的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