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企业家办博物馆要专业化

08.06.2015  21:16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付承堃):6月的门头沟,因为山多的缘故,比北京市区绿了不少。伴着时不时的小雨,一场收藏界的盛会在山之脚下悄然举行。

在“中国收藏家协会2015年度理事会”活动现场,记者有幸采访到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

资料显示,中国收藏家协会自1996年成立,至今已吸收近8千名会员,下设20个专业委员会,如按门类划分的“书画收藏委员会”、“陶瓷收藏委员会”,按功能、性质划分的“国际艺术品收藏委员会”。

中国收藏家协会每年举办的大小活动多达100多项,而理事会并非每年都举行。”罗会长说,“今年的理事会要为明年协会20周年庆典作筹划,并将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法人代表变更事宜进行表决。

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罗伯健-摄影 赵文亮

谈全民收藏

罗伯健十分健谈,每一个问题都能回答许久。他问记者收藏吗,记者抬手亮出了手串儿,说只能玩玩几十块的。罗伯健不无感慨地说,历代收藏者不外乎皇室、贵族、官僚、文人,很少有老百姓搞收藏的。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个人财富的快速积累,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加入到收藏大军。

他也对当今国人的购买力感到惊叹不已。原本几百块钱一把的日本铁壶,被中国买家狂扫,现在已经炒到几万块。

对于经济实力有限的小户散户,罗伯健建议可以从一些较小的门类开始。他还透露,自己在1985年,即儿子出生的那年开始集邮,除此之外,并没有太多特别的藏品,他的工作更多的是为收藏者们服务。

谈企业家收藏

百姓尚且狂热,何况财大气粗的企业家们呢。就在记者采访的第二天,一件宋代定窑“美人枕”被拍出3.2亿元的天价。根据媒体报道,拍得藏品的正是贵州一家企业的董事长,而瓷枕也将落户产业园区公开对外展出。

罗伯健指出,成功的企业家为提高企业的文化品味与自身的素养,纷纷进军收藏领域。他认为,在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企业要更大更强,必须走提高文化品味的路子。他说,很多大型企业都有自己的陈列室或博物馆,可以有效地提升品牌知名度。

罗伯健也直言,不少人收藏的动机是投资或是投机,见到藏品先问是不是真的,然后就问值多少钱。他说这无可厚非,只要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都不应当反对。

中融控股集团董事长倪召兴-摄影-赵文亮

谈民营博物馆

采访席间,本次活动赞助商、中融控股集团董事长倪召兴也聊到自己与收藏的渊源。他认为收藏是种缘分,遇到玩陶瓷的朋友就跟着玩陶瓷,遇到书画的就收藏书画。如今,在长安一号,他已拥有自己的私人博物馆,藏有大量油画、玉石。

他说,企业家都会走上收藏这条路。而在倪召兴的愿景里,收藏绝非仅是收购和珍藏,他有更远大的计划:打造便于收藏家交流的平台,打造培养青年艺术家的基地,打造一支鉴定、修复、拍卖、典当的专业团队。

罗伯健对倪召兴的想法点了赞。但他同时也指出,民营博物馆面临着诸如“鉴定”、“断代”、“定级”、“建档”等问题。他说,藏品的保管、陈列、研究等需要一支专业的队伍,但不等于非要“”一批人,可以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谈市场混乱

以次充好、混淆概念、鱼目混珠,文玩市场火热的背后,也有混乱不堪。

对此,罗伯健讲道,仿造乃至造假自唐宋有之。业内有种尚待考究的说法,即“中国是收藏资源丰富的大国,但又是收藏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意思是说,文物不可再生,虽然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遗留下大量的文物,但不断高涨的收藏热情遇到有限的收藏资源,导致供给不足,仿造也是满足收藏者需求的一种方式。

罗伯健也认为,为了逐利而招摇撞骗,知假卖假,编故事坑人等,不可容忍。然而,想要用法律法规来规范文玩市场的行为,要求摆出来的商品都是真的,从历史上看很难办到。

收藏界流行着某位藏家的观点,‘收藏的乐趣之一,就是在赝品里淘宝。’”他说,还是要提高收藏队伍水平,藏家要有一定的眼力,要有知识储备。他举例说,曾看到市面上有“清宫六部大印”,上刻“吏部御印”、“兵部御印”,让人啼笑皆非。

谈文物追索

还是以被拍出3.2亿天价的“美人枕”为例,根据报道显示,该藏品为海外文物回流。而在此前,不断有流失文物在国际拍场上拍卖的报道,追索遭遇多重困境。本来就是我们的东西,却因为各种原因流失到海外,再由我们花高价买回来,总让人觉得心里不舒服。

在其他途径行不通的情况下,民间有热情、有能力把文物买回来,我们不应当去反对。”罗伯健说,当然,法律是最有力的手段。

令人欣慰的是,如今已有团体在专门做文物追索方面的工作,也有团体在尝试给海外文物建档,为文物追索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