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深度贫困县打造世界吉他“圣地”
新华社贵阳12月20日电 “这种吉他,国际市场上每卖出两把,就有一把是我们公司生产的。”郑传玖指着一把正在装配的电吉他说。这是日本的著名品牌依班娜。
郑传玖在指导工人生产吉他。 新华社记者 卫彦红 摄
这位曾经的贫困农民如今是中国最成功的吉他制造商之一。他担任总经理的遵义神曲乐器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去年生产了45万多把吉他供出口,供应的有世界十大吉他品牌中的6个,客户分布在30多个国家。
39岁的郑传玖按照外商提供的图样生产。“圣诞节前订单太多,目前出现了零库存。”他说。
被大山环绕,他的公司占地5万平方米,坐落在贵州正安县,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工人在生产吉他。 新华社记者 卫彦红 摄
县政府为帮助当地百姓脱贫,建设了国际吉他园,现有29家像神曲这样的吉他生产厂家入驻。正安已成为世界上最大吉他生产基地之一,年产500万把,产值50亿元。
神曲公司有600名工人,大都是附近村子的贫困农民。
“人们最早不相信像莫勒、马西纽这样的国际大师弹奏的吉他,是一群农民工制造的。”郑传玖说。
他不会弹吉他,却对生产一把吉他的186道工序很熟悉。他说,是寻求生存把种庄稼的手变成了造乐器的手。
吉他企业生产的吉他产品展示区。 新华社记者 卫彦红 摄
吉他作为一种西洋乐器,40年前才逐渐在中国变得流行。
1993年,郑传玖的哥哥郑传祥离开正安,来到1000多公里外的广州,在一家台湾人开的吉他厂打工。后来郑传玖也跟来了。
“我的村子很穷。我的家庭不能支持我和三个哥哥完成中学学业。”他说。
正安县1992年遭遇大旱,村民需要整夜排长队,去接从喀斯特岩石中渗出的地下水。
在广州的厂里,郑氏兄弟学会了造吉他。老板欣赏他们的娴熟手艺和勤劳品质,把他们提升到管理岗位。2007年他们开了自己的吉他厂。
在2008年上海举行的一场国际乐器展上,他们获得了巴西第一吉他品牌塔吉玛30万把的订单。此后许多国际客户慕名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