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当下期待 贵州绘画地域特色鲜明
首届孔学堂书博会的最后一天,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知名文化艺术学者陈履生举办了“中国画的命运与前途”的讲座。陈履生的老朋友,贵州著名画家董克俊、蒲国昌、曹琼德、谌宏微、陈争等贵州美术界代表,以及省内各机关团体干部、艺术院校师生,及众多文化艺术爱好者参加了活动。
中国画是情趣也是理想
在陈履生看来,中国画尽管包含了绘画的基本定义,但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绘画,而是与品茗、琴棋等相关的风雅之物,是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既是个人理想,也是时代期待。因此,当清代绘画逐渐衰退时,一种新的花鸟、人物画风焕发出了光彩。民国时期,中国画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输入的写实主义成了时代的主旋律。1949年以后,中国水墨画面临新的历史抉择,从过去的文人绘画变成了一种服务于体制的革命工作,水库、火车、钢铁厂、打麻雀、化工厂等成为绘画的主要题材,也展现出“新国画”的风采。但是,这一切在1966年爆发的文化大革命中毁于一旦。
他表示,上世纪80年代,画家们一方面回归传统的文人画情景,一方面又连接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一古一今两种思潮貌合神离,共同推动20世纪末期中国水彩画的发展。之后,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当代艺术所遭遇的种种困难,中国艺术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性得到重视,中国画也出现了新一轮的回归传统的潮流,以某种风格获得名声的代表性画家不断出现,并形成新的时代特色。“在未来,中国水墨画将随着中国的强盛自立于世界的东方,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中既富有特色又强势的一种绘画样式。”陈履生说。
贵州绘画地域特色鲜明
陈履生长期关注贵州美术的发展,并与不少贵州知名画家以画相识,结下深厚友谊。2002年,他曾专门到贵阳访问著名画家刘知白,2013年又在北京参观“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在陈履生看来,贵州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的地方,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对贵州美术具有重要影响,使得贵州绘画个性独特。另外,贵州画家很实在,不炒作,而是踏踏实实地潜心艺术,这在普遍浮躁的现代社会非常难得。
他表示,早在上世纪80年,蒲国昌、董克俊等贵州画家就以独特的风格在全国掀起了“贵州美术现象”,并唤起了美术界回归乡土的自觉。而2013年,“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在北京举行,这也让人们看到了贵州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国画家,他们水平很高,也富有特色。“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贵州画家在融合民族民间文化方面有很多亮点,但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逐渐失去了一些自己的独特优势。”陈履生说,希望贵州国画能增强自身的地域特色,发挥地域文化的独特优势,使整体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赵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