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从远方来的阿拉伯人

21.02.2015  17:08
  原标题:从远方来的阿拉伯人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李天胜)大年初一的陈埭,像是一座空城,以往的机器轰鸣一下子全部消失,随同不见的,还有熙熙攘攘的人潮。平时,从全国各地来打工的外来人大约是本地人的3倍。在中国农历春节的前几天,带着一年积蓄和思乡情绪的外来客挤上长途大巴、高速列车和航班,离开这个以“中国鞋都”著称的小镇。

陈埭,位于福建泉州的晋江,承担着全球近五分之一的运动鞋的生产,也是福建最大的穆斯林聚居区。沿着窄小蜿蜒的巷子,穿过一座座由花岗岩和红砖砌成的闽南民居,可以找到丁氏宗祠。这座始建于明代初年的建筑,俯视图是个汉字“”。这是福建历史最悠久的回族祠堂,墙壁间可以发现多处阿拉伯文的图案。这是当地丁氏人家的祠堂。

史料考证,陈埭当地的丁氏人家为阿拉伯后裔。而丁氏宗祠见证了丁氏的祖先在700多年前如何循着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晋江,开疆拓土,开枝散叶。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丁东旭,是丁氏家族中的一员,对于他来说,这个春节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收账。丁东旭从事的是当地最传统,同时也是最为支柱的行业——制鞋业。他的工厂有700多名工人。每个月,仅是工人工资的支出就要200多万元。

在晋江劳动局任职的王姓工作人员说,早几年前,由于管理不规范,企业会拖欠工人工资,因此春节前是劳务纠纷最突出、治安最差的时候,但这几年不同了,政府加大力气整治,企业也都走过了无序的阶段,拖欠工资的企业会被直接查封,因此拖欠工资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而每年春节前后的晋江,也已经告别了以前治安紧张的局面。

丁东旭所在的东亿公司开创了自己的品牌“稳踏”,同时还继续为海外的订单做代工,两条腿走路。这种发展模式使公司在起伏不定的行业大背景下依然能够稳步成长,就像公司的名字一样。在陈埭这个小小的地方,同"稳踏"一样具有阿拉伯血统又焕发旺盛活力的,还有大名鼎鼎的"安踏"、"361度"等。泉州市商务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这一年,中东成为泉州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泉州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增幅达到了27%。

海上丝绸之路给泉州留下5万左右的阿拉伯、波斯后裔,他们漂洋过海而来,也带来了自己的宗教和饮食。牛肉羹是当地最地道的小吃,不起眼的东兴牛肉店总是被客人坐得满满当当 。

在伊斯兰圣墓,唐朝年间被穆罕默德派遣到中国传教的四贤中,有两位长眠于此。圣墓旁边,即是丁氏的墓群。在盛行佛教的晋江,虔诚的信徒也用烧香的方式来膜拜圣墓。而那些插在圣墓前的神香,很可能就来自于蒲氏的工厂。

蒲氏是泉州另一个阿拉伯后裔的分支。宋元时期,阿拉伯大商人蒲寿庚作职泉州舶司,其家族掌控东南沿海海上贸易。那个时期,制香的工艺被带到泉州。春节前后是海内外华人敬神进香的时节,也是神香销售的旺季,在永春县汉口村,蒲姓村民们提前数月加班加点地生产,晾晒在屋外的神香一眼望不到头。

在春节之前,许世吟娥忙活的是另一个更大的场合。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上,她和来自全世界3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专家一起,探讨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合作。和名字一样,她本人的身份也是与众不同。

2002年,许世吟娥曾经受邀前往斯里兰卡,并受到了最高的礼遇。那里,是她真正的故乡。500多年前,来自斯里兰卡的王子来到泉州,与当地阿拉伯后裔通婚,并且落户于此,许世吟娥的“”正是来自那个年代中国皇帝给她家族赐下的姓氏。这位来自斯里兰卡的公主,在今天仍扮演着中国和斯里兰卡间友好使者的角色。

大年初二,泉州人忙着敬神、上香、回娘家,从远方来到泉州的阿拉伯后裔们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习俗。香火鼎盛的开元寺烟雾缭绕,那里有弘一法师写下的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而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泉州,另一句著名的唐朝诗句是: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