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蝉联制造业第一大国 多项产业具备全球竞争力

23.03.2015  20:17

原标题:中国蝉联制造业第一大国 多项产业具备全球竞争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雨、朱宛玲):记者从正在举行的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了解到,“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成为中外嘉宾热议的焦点。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副部长苏波23日在中国高层发展论坛上表示,中国的多项产业已具备全球竞争力,未来“互联网+”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新常态,中外各方应加强合作实现全球化资源配置。

2014年,中国继续蝉联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其中,工业增加值达到了22.8万亿元人民币,工业产品产量220多种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在当天的论坛上表示,中国的多项产业已具备全球竞争力。“高速轨道交通、百万千瓦的核电装备、百万千瓦的超超临界的火电装备、百万千瓦的水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万米深海石油钻探设备、移动通信系统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具备全球竞争力。

不过,苏波也坦言,由于不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等原因,中国的产业结构仍存在诸多问题。2015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对此,苏波认为,“互联网+”将成为产业发展新常态。“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全球产业发展的方式变革。从产业形态看,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成为产业发展新常态,从创新模式看创新载体由单个企业向跨领域多主体的创新网络转变,从生产方式看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与制造业融合不断深化,智能制造加快发展,从组织形态看,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特征日益突出。

目前,不少国家均将制造业创新、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作为驱动经济发展转型的核心力量,比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工业4.0、印度制造战略等等。谈到中国将如何加快制造业升级,庞巴迪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皮埃尔·布多昂认为,开放市场和简化监管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我认为开放市场,让监管还有各种测试变得更加简化,能够提高这个行业参与者的积极性,无论在太空业还是在我们的制造业当中,有的时候可能在中国要提供我们的技术,或者是把中国的技术引向海外还有政策方面的限制。我觉得政府可以看一看怎么样能够简化和放开这些监管的政策。使得我们这样的公司可以利用中国的创新技术来扩大我们在中国的业务以及其他国家的业务。

日立公司总裁中西宏明则建议,中国应当加强不同领域协作生产。“我们的商业理念要从产品和技术为重心转向市场为重心,那人的因素要和高技术结合起来。中国现在刚刚进入这个阶段那怎么样能够协作生产,要把各个不同的领域结合起来是最重要的。

德国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沃尔克马尔·邓纳尔认为,引入新的竞争力对于中国产业转型意义重大。“在传统制造业引入IT技术,我们需要一些新的竞争力,比如说软件的竞争力和IT的竞争力,所以我认为这两个竞争力或者能力是中国需要改进的。另外,我们需要一种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的精神,我们需要本着协作的精神尝试新的东西。

针对与会嘉宾的建议,工信部副部长苏波进一步指出,希望中外各方加强紧密合作,实现全球化资源配置。“我们希望加强跟国际领先企业的合作、开放和当地化生产,只有紧密的合作能够实现全球化的资源配置,我想在中国的高端企业会随着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