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需要好声音更需要好作品

10.07.2015  08:16

从近年来一些简单粗俗歌曲异常火爆的现象可以看出,浮躁时代带来了大众审美的‘粗俗化’,原因是互联网时代的低准入制度造成了与‘音乐制作’相对的‘音乐制造’泛滥,音乐传播媒介收视率至上带来了‘把关人’角色的缺失,粗制滥造的音乐大行其道,不断冲击人们的音乐审美底线。 ”在沈阳音乐学院举办的首届全国专业音乐院校民族声乐艺术交流展上,《人民音乐》常务副主编、著名音乐评论家金兆钧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我们的音乐因为没有什么创新,只是用一种新颖的形式来包装,对音乐起到的影响就非常可疑

今晚,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第四季开播又引发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国内歌唱类选秀节目也呈火爆趋势,但这繁荣的表面现象却掩盖不了中国音乐界的根本忧虑——缺乏原创作品。对音乐选秀综艺节目的火爆,金兆钧在交流展讲座上引用了《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晓峰的观点。

“《中国好声音》最初是向荷兰购买的版权,并严格按照对方各项要求精心制作,包括舞台的设计、导师的选择、赛制的安排等,甚至具体到了节目中主持人、导师的角色扮演和行事风格。这是节目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好声音》与以往中国选秀节目最本质的区别是‘只听声音,不看形象’,这一点也吸引了大批观众。 ”

但与大众狂欢似地享受“音乐盛宴”相对的,王晓峰认为,音乐选秀显然是用另一种新颖的方式再一次对音乐进行破坏。它貌似用一种很客观公正的方式去评判音乐,那就是不考虑选手的形象,只专注于选手的演唱,根据演唱水准来决定选手的成绩与名次。这种安排从一档电视节目制作角度来讲确实无可厚非,荷兰人这样制作这个节目,显然是基于他们丰富的音乐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但是这个节目挪到中国,节目最初想制造出来的效果实际上并没有出现。从已播出的节目来看,并没有出现让人拍案叫绝的好声音,而多属于KTV麦霸水准的选手。所以,反而把四个评委的表演烘托出来。因此, “好声音”的最大特点成了说的比唱的好听。在流行音乐日趋衰败的今天,歌手的演唱越来越一般,而评委的表演越来越精彩。如果还以音乐的名义说三道四,那就显得有点荒诞了。

四位评委中,刘欢和那英属于卡带时代成名的歌手,那个时代的歌手,必须靠真本事吃饭,因为那时没有包装也没有电视等传媒的放大,能唱出来的歌手,都站得住;杨坤和庾澄庆赶上条件相对好的唱片时代,他们能被唱片公司选中,也是靠真本事,但这个时期会有一个团队来包装辅助歌手,让他们取得成功。而选秀时代貌似通过发达的传播凭借几次演唱就可以功成名就,但事实也证明了,现在唱出来的,未必都能戳得住。这道理谁都明白。

同欧美选秀节目一样,通过节目选出来的歌手形态往往比较单一,这种形式对欧美的整个音乐环境没有任何影响。但我们的音乐因为没有什么创新,只是用一种新颖的形式来包装,对音乐起到的影响就非常可疑。

金兆钧深信,“好声音需要好作品,好作品赖以产生的关键在于音乐生态文化,我们寄希望于后一辈人能通过努力摆脱流行音乐的困境,对整个市场、大环境进行整顿、协调。

我们没有唱片工业,音乐人才来源的渠道也非常单一,甚至没有一个判断音乐人才的标准和概念,对音乐市场的判断也模糊

在欧美等国家,以歌唱比赛为主的选秀节目很多,这些节目可以看成是对唱片工业的补充,并通过唱片业那一套成熟的遴选标准,使其符合工业化生产。

我们没有唱片工业,音乐人才来源的渠道也非常单一,甚至没有一个判断音乐人才的标准和概念,对音乐市场的判断也模糊。所以,当中国流行音乐因自身问题和外部环境问题逐步走向衰败的时候,选秀节目出现了。一个电视娱乐节目仿佛瞬间变成了拯救流行音乐的救命稻草,但事实证明是失败的,没有普及的音乐基础和完善的市场规则,再红的选手最终也只能是短暂的。选秀带来的更大问题是对音乐本身的一次次破坏,让人们坚定不移地相信卡拉OK就是音乐。

当然,电视节目制作人很清楚,这类选秀节目终究是为了收视率,他们没有必要为唱片工业承担任何义务。金兆钧提到,对流行音乐非常重要的唱片产业在我国曾有过辉煌时期,但在数字音乐高速发展的当下面临严峻挑战,甚至有人提出了“唱片已死”的命题。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在数字音乐高度发展的当下,我国音乐著作权的保护力度不够,权益保护执行的力度也远远不够。

金兆钧说,中国移动显然从这档节目中看到了商机,四个评委的号召力自然能给彩铃下载带来可观的收入,每个评委身上投入300万元,换回他们歌曲的彩铃,那些通过彩铃下载获得收益的歌手,每年能挣多少版权使用费呢?音乐最终被引到彩铃的方式去欣赏,再好的声音,最终也是被糟蹋。电视选秀终究是一场游戏,制作方有可观的收视率和广告收入,观众看着傻乐,各取所需,也没什么。但是打着寻找好声音的名义唱卡拉OK,还不如让评委背对着选手,让选手模仿葛优、赵忠祥、单田芳呢,说不定获胜的选手很快就找到新工作了。

中国音乐需要好声音,需要好歌手,更需要好作品,好作品产生的关键仍然在于音乐文化生态

谈到流行歌曲《小苹果》时,金兆钧说, 2012年10月,韩国的科研机构对2012年7月开始爆红的歌曲《江南Style》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以3.6秒为一个周期将5个音节重复4次,而整首歌中5个音节的核心节奏重复了100次以上,这样的节拍和人在慢跑半小时后的心率几乎同步——这也正是感觉最为兴奋的频率。这一说法,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不自觉地跟着这首歌摇晃起身体的原因。那么我们再来看《小苹果》,任何稍有音乐常识的人都会看出,小苹果副歌部分的反复旋律配上超级通俗且押韵的歌词,音域之窄没任何起伏难度,让大众唱起来可以朗朗上口。在这种连续强打击下,出现耳虫效应自然并非意外。无论你多么不欣赏歌词,可身体是诚实的。

为此,金兆钧阐发了他对流行音乐发展存在问题解决之道的深层思考。他指出,中国好音乐需要好声音,需要好歌手,更需要好作品,好作品产生的关键仍然在于音乐文化生态。良好的音乐文化生态,需要音乐著作权法律法规及管理的不断完善 ,需要数字唱片制作发行产业链的不断完善 ,需要各种赛事的不断完善 ,需要传播与评论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大众音乐教育的不断完善。

金兆钧表示,“虽然许多业内人士对‘好声音’的‘声音’给予了高度肯定,但现在流行乐坛重要的问题不是缺乏好声音而是缺乏好歌曲。由于原创歌曲太少、好歌太少、好作品太少,导致了近年来中国流行音乐界非常不景气。中国十几亿人口,会唱歌的人很多,但真正会创作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

□本报记者/杨 竞

著名音乐评论家金兆钧。

中国好声音》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