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遵循山地经济规律 培植后发优势产业

05.08.2015  09:06

      近日发布的2015年贵州省中药民族药产业统计公报显示:2014年,全省中药材面积已经突破500万亩,全省中药民族药全产业实现产值740亿元。

  夜郎无闲草,草草都是宝。贵州山大、沟深、林多,生物多样性指数达到74.8%,居全国之首。适宜道地药材生长和大面积种植,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有中药材资源品种4802种。

  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近年来,我省把中药材种植作为产业化扶贫重点产业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12年,省政府批复实施《贵州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扶贫规划(2012-2015年)》,出台《关于加快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意见》。2014年,省政府下发《贵州省新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17年)》。从2012年起,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每年安排2亿元以上中央和省财政扶贫资金用于中药材产业发展,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我省中药材产业由此获得强大推动力。

  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省中药材保护抚育和人工种植面积达510万亩,产量达180万吨左右。其中单品种种植规模上万亩的品种达到30个,太子参、石斛、天麻、杜仲、薏苡、刺梨等面积、产量居全国首位;辐射带动300多万农民进行中药材种植,其中贫困人口110多万人。

  “这里山大、林多,为种植绿色中药材产业提供了最好的自然生态条件。”施秉县科技局一位干部说,从1993年开始,施秉就试着引种元胡、太子参等品种。经过20多年探索和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已由当时的十几亩发展到了十万余亩。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来自中药材产业,涌现出的百万元户就有93户。

  赫章,这个昔日土法炼锌肆虐、以“又黑又脏”著称的贫困县,如今依靠种植闻名中外的赫章半夏,成功实现“黑转绿”,半夏种植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经济支柱和主要来源。

  在贵州,类似施秉、赫章这样,遵循山地经济规律,大力发展中药材的产业县不断涌现。大方、德江的天麻,剑河、丹寨的钩藤,赤水、独山的石斛,绥阳的山银花等相继崛起,中药材产业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

  在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同时,我省还着重强调生态保护,形成了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发展模式。采取林药结合、草药结合、粮药结合和果药结合等方式,创新立体高效的“林药套种”、“果药套种”、“药药套种”、“林下仿野生种植”等种植模式,将种植基地与生态、旅游发展有机结合,用有限的耕地填饱肚子,用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增加“票子”,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黔西、黔中等石漠化严重的地区,通过种植山银花、花椒、刺梨、杠板归等中药材,植被得到了迅速恢复和重建,同时经济效益显著。

  中药材产业链长,不仅可以制造药品,还可以制造化妆品、保健品,甚至可以利用药材基地发展观光旅游,进行药膳开发。依托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良好气候条件,我省加快推进以中药材为原料的食品、化妆品、日用品等开发及产业化,积极发展康复疗养、养生养老、运动保健等产业,发展大健康产业,推进中药材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是践行总书记‘守底线、走新路’殷殷嘱托,遵循山地经济发展规律,培植后发优势产业的务实之举。”长期关注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省政协主席王富玉多次表示,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既富民,又富县,能够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因此,应该把中药材产业作为“守住两条底线”的优先发展方向,给予重点扶持,实行重点突破。

  据悉,未来三年,贵州将以每年新增50万亩的速度加快推进中药材产业,确保到2017年达到600万亩,力争有10个品种在种植规模、药材产量、市场占有率、综合产值等方面全国领先,8个品种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

成品油行政许可公示(高速公路新建20191011)
依据《行政许可法》和《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贵州省成品油市场管理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经审核,以下拟建高速公路加油站符合《贵州省高速公路服务区加油站规划布点(2018-2020)》 ,商务之窗
成品油行政许可公示(投资主体变更20191011)
现对拟变更投资主体和重新核发《成品油零售经营批准证商务之窗
关于促进贵州农产品市场销售项目拟奖补企业的公示
为充分发挥餐饮业对贵州农产品的消费扶贫作用,商务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