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县真情关爱“三留”人员

12.08.2014  17:31

    春节、儿童节……虽然父母不回家,但每次过节家住贵州省丹寨县龙泉镇羊甲村的王阿娜姊妹俩糖果、礼物……一样都没少,糖果和衣服都是县里的叔叔阿姨送来的。尽管父母不在家,王阿娜和村里的孩子们一样都乐翻了天。

    像王阿娜这样的留守儿童,丹寨县除了通过“手挽手、一帮一”等活动给予孩子们关心外,还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的平台,让孩子们通过网络和父母新春“团聚”。

  针对留守儿童多为农村贫困学生的现状,丹寨县进一步加大了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力度。2013年,共对8070名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费682.58万元;争取国家助学金、慈惠计划、雨露计划等项目,为全县1600多名贫困学生争取助学资金113.35万元。

    让妇女实现就业,让留守成为留业。在关爱留守妇女中,丹寨县更注重关注留守妇女的发展,让妇女在家照顾老小的同时能够实现就业,增加收入,同样成为致富奔小康的“半边天”。

    2013年,在开展“春风送岗位”活动期间,丹寨县协调企业,共拿出1300余个岗位解决妇女就业问题。针对丹寨特色手工技艺及特点,为企业和村寨搭桥,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方式,解决妇女在家就业300余名。

    为增强留守妇女的就业能力,提升他们的就业技能,丹寨县连续对留守妇女进行了实用技能和民族手工刺绣等培训,2013年,推荐培训合格的100多人与刺绣公司签订订单合作协议,帮助解决100名妇女在家就业问题。很多妇女在经过培训后,掌握了就业技能,纷纷成立了合作社。兴仁镇王家村的妇女通过培训后,自发成立了苗族古法刺绣合作社,现有合作社会员120多人,每人每月收入800元-2000元。

    而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的推行,也让不少留守妇女走上了创业之路,还带动了不少妇女就业。南皋乡排寨村村民潘希英,2013年5月份通过县妇联等部门的帮助,成功申请了妇女小额担保财政贴息贷款8万元,并利用贷款成功扩建了自家的养猪场。2012年,潘希英光是养猪的毛收入就有近10万元。2013年,丹寨县为292名妇女小额贷款1672.1万元,直接带动600余名妇女创业就业。

    2014年春节前夕,“母亲邮包”活动为5000名贫困母亲送去了新年的祝福和关爱。

    与此同时,2012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敬老爱老”活动在全县范围内全面展开,6乡镇7个敬老院启动建设,着力让五保老人、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活动中,社会各界也行动了起来,纷纷捐钱送物献爱心。

    目前,扬武、兴仁两个敬老院已建成投入使用,宽敞明亮的住房、洁净卫生的食堂、配套齐全的娱乐室、方便舒适的浴室等优美的环境以及人性化、亲情化的管理服务,让老人们享受着“星级”待遇。在敬老院里,老人们不仅享受健身、阅读等休闲娱乐活动,还能种菜、刺绣、织锦等,尽享晚年之乐。

    逢年过节,社会各界的“儿女”们都会来到敬老院,帮老人们洗衣梳发,与老人们聊天下棋,让他们同样感受到了“”的温暖。陪老人们欢度节日也成了县委、县政府的“习惯”。

    留守儿童快乐成长,留守妇女充分就业,留守老人、五保老人老有所乐,在丹寨县,“三留守”群体同样拥有温暖的冬天,快乐、就业、幸福一样都不少。(杨昌盛 龙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