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环保行”人大监督“亮剑”环境治理

25.09.2015  17:38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25日电(记者郏亦真)“这座污水处理厂虽然在运行,却没看到进出水管道在哪,是不是对付检查的‘晒太阳工程’?”9月中旬,在中国长江最大支流乌江流域沿线,参加2015贵州环保行的人大代表们,毫不客气地对一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提出了这样的疑问。2012年至2015年,从赤水河行至乌江,通过实地发掘环境治理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环保行正逐渐成为贵州人大监督环保热点问题的新模式。

    乌江是中国长江上游右岸支流,也是贵州省内第一大河。发源于贵州威宁县境内,绵延1037公里的乌江流域面积8.79万平方公里,流经贵州省7个市(州)。但近年来,这条贵州的“母亲河”却遭遇严重的污染危机。沿岸磷化工企业大量排放废水造成总磷超标,乡镇污水缺少处理直排江内,规模过大的网箱养鱼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多重问题下,乌江已成为目前贵州八大水系中污染问题最为严重的水域。

    督促地方政府、企业落实治污责任,是此次乌江环保行的重点。在总磷超标问题最为严重的34号泉眼及乌江支流清水河、洋水河等地,磷化工企业的废水处理能力是否跟得上排放需求?在遵义县乌江库区,密布的养殖网箱是否被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2.5‰范围内,地方政府又如何打击流窜在县与县水域间的“无证养殖游击队”等,都是人大代表们关心并责问地方政府、企业的热点话题。

    乌江环保行中,了解地方治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也是贵州人大的重要任务之一。污水处理厂“下乡难”,成了“晒太阳工程”建而不用,关键症结在资金短缺。贵州省住建厅城建处处长何宏瑞表示,目前乌江沿河669个乡镇中,已建成、在建和开始规划污水处理厂的乡镇仅155个,占总数的23%。平均每座1500万元以上的建设费用让不少乡镇望而却步。

    环保行发掘的问题和线索,最终将为人大立法提供参考,并以立法形式为推行环境治理方法提供保障。在2012至2014年的环保行中,连续三年的监督和呼吁,让“河长制”、“第三方治理”及“生态补偿”等多项先进治理方法得以在赤水河推行,并通过立法方式,为赤水河的保护提供了关键依据。

    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袁周透露说,目前人大已开始制订《乌江生态保护条例》,希望效仿赤水河流域,以立法形式将先进的治污经验制度化推行。袁周还表示,设立乌江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可顺利解决污水处理厂的建立、管护和运行资金问题,而如何有效推行这一制度,同样会成为《乌江生态保护条例》规定的内容之一。

    曾多次参加环保行活动的贵州省环保厅厅长熊德威认为,环保问题是涉及政府多部门,全社会各领域的复杂问题。在中国以政府为主导的环境治理模式下,人大督促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落实其治污责任,各负其责,意义重大。此外,当环保行活动逐渐形成监督机制之时,其发掘出的种种环境问题,不仅是人大立法的重要参考,更能够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公众形成互动,加快环境治理工程的实施进度。

    “今年是贵州人大乌江环保行的第一年。”袁周说。过去三年,贵州省人大通过环保行的监督和立法,为赤水河的保护提供了支持。现在,面对流域面积更广、涉及人口更多的乌江流域,环保行还将在未来数年中施行,通过这一模式,继续推动乌江流域环境治理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