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乌蒙 爱洒纳雍——民革中央帮扶纳雍县纪实
情系乌蒙 爱洒纳雍
——民革中央帮扶纳雍县纪实
纳雍,黔西北一片古老神奇的土地,也是苗、彝、白、布依等2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纳雍,也曾经是一片贫穷落后的土地,有资料显示:1988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为1569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81元,人均粮食仅154公斤。
1991年底,民革中央结对扶贫纳雍。“纳雍不脱贫,民革不脱钩,脱了贫也不断线”成为民革全党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23年来,民革中央用实践不断兑现着承诺。纳雍,也在民革中央的帮扶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民革中央来到贫困山城
纳雍贫困落后,交通是制约因素之一。全县惟一与铁路相连接的纳水公路因路面狭窄、坑洼不平,常造成交通堵塞。1992年,在民革中央的呼吁下,交通部先后拨款1900余万元,终于,一条宽整、平坦的柏油路穿行在纳雍的崇山峻岭中,彻底结束了纳雍没有柏油路的历史。
如今,走进纳雍,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四通八达的交通,让纳雍人走出了大山,也使纳雍驶上了快速发展的车道。纳雍快速发展的20多年,正是民革中央帮扶纳雍的20多年。
1992年4月,民革中央首次组织农、林、牧、化工、地矿、医药等方面的11位专家,对纳雍进行了为期8天的扶贫考察,民革中央在纳雍支边扶贫的序幕由此拉开。
根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抓住重点、注重实效、量力而行、持之以恒”的扶贫方针,民革中央为纳雍提出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公路、电力、通讯,启动农、工、商;利用资源优势,以开发煤炭为龙头,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加强智力开发,抓好教育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发展思路。20多年来,民革中央始终围绕这个发展思路,倾全党之力,帮助纳雍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小康之路。
教育扶贫播种希望
1992年初,赴纳雍考察的民革中央专家们把大山中教育的窘迫和教师的奉献精神带回了北京,引起极大震动。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成为民革中央帮扶纳雍的一个突破口。民革中央组织的专家们调研后发现,当时的纳雍,很多乡镇连一所像样的学校都没有,要在纳雍修建一批希望小学,成为了专家们心目中的愿望。
这个愿望很快实现,几个月后的1992年9月1日,纳雍县姑开苗族彝族乡陶家寨168名孩子,列队走进了由民革中央捐资修建的第一所希望小学。那天,陶家寨一反往日的沉寂,歌声、笑声、芦笙欢快的吹奏声震荡山谷。
地方的民革党员也行动起来。每年的民革中央全会期间,很多民革党员都通过不同的捐赠形式,支持纳雍教育发展。民革上海市委、民革广东省委、民革江西省委、民革山东省委分别在纳雍设立沪纳、粤纳、赣纳、鲁纳助学金,帮助贫困优秀学生完成学业;民革中央协调企业家捐资15万元建立纳雍边远山区优秀教师志城奖励基金,从2012年起连续3年实施,每年提供5万元奖励50名山区优秀教师……与民革有密切联系的海外同胞也行动起来了,旅美华人爱国团体海外兴中会,为纳雍筹资20万元捐建龙场兴中希望小学,香港的黄凤薇女士捐助修建了桃园希望小学……
10多年来,民革举全党之力,调动社会及海外各方面的力量,为纳雍教育注入资金200多万元,改造、新建了15所希望小学,使近5000名儿童改善了学习条件,3000名失学儿童重新走进了课堂。
产业扶贫促进发展
核桃寨村是纳雍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7个村民小组,512户,2139人,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7%。“2001年前,村里不通公路、不通电、缺水,吃水要到五六里远的阳长大河去背,90%的住房是土坯房、茅草房。”村民吴明杰说。
核桃寨村的改变始于2001年,当年,核桃寨村被确定为民革中央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联系村和纳雍县参与式扶贫开发试点村。2002年8月,民革中央邀请贵州省农科院现代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用整整10天的时间为核桃寨进行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在10天时间里,8个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小组进村入户,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18个扶贫项目。
此后,民革中央组织的专家不辞辛劳,常年深入核桃寨村,走村串户,对蔬菜种植、禽畜养殖、经果林种植技术等进行现场培训指导;多次牵线搭桥,组织核桃寨村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赴北京、山东等地参观学习,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出资聘请大北农集团技术人员长驻核桃寨村,为种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
在民革全党及社会各界“授渔”式的帮扶下,核桃寨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如今的核桃寨,已成为阳长镇崇山峻岭中的一颗耀眼明珠,是民革中央对纳雍进行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
23年来,民革情系乌蒙,爱洒纳雍。纳雍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孔灵说:“在乌蒙山波澜壮阔的扶贫攻坚战斗中,民革从参政党的地位出发,与共产党肝胆相照,做贫困地区人民的贴心人,用一片赤诚铺就了锲而不舍的扶贫之路,为纳雍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