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水县“三关爱”工程建设 爱心化雨润红城

19.08.2015  14:21

    “我看到了长城,看到了天安门广场和故宫。”习水县良村镇大安村火石坡组的何江洪兴奋地比划着说。

    目前就读于大安小学三年级的何江洪是个孤儿,跟随叔叔一起生活,曾经孤僻自闭、敏感自卑。

    2014年暑假,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省委组织部、县委组织部、良村镇政府联合出资,将大安小学品学兼优的学生和留守儿童组织到北京参加夏令营活动。何江洪的改变从这次北京之行后开始了。

    “我现在住在留守儿童之家,有老师照顾,还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何江洪和记者交流的时候,开朗健谈,不怕生。

    2010年,大安小学成立留守儿童之家。2014年,何江洪住进留守儿童之家,食宿费用全免,这里设有留守儿童俱乐部、留守儿童特长培训班、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站等。在这里,何江洪不仅能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心理的阴影亦正在慢慢消退。

    为了让留守儿童更多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良村镇动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展开多对一的帮扶,每个留守儿童有专门的教师代理家长、镇村结对干部、家庭服务医生、家庭援助民警。他们同时将帮扶人员的姓名、电话制成“温情连心卡”,留守儿童遇到困难可以拨打相应的电话,及时得到帮扶。

    如今,何江洪在学校学会了微笑的能力、流畅表达的能力、正常交往的能力。

    2007年,为有效解决农民工、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社会问题,习水县率先探索开展以“关爱外出民工、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为主题的“三关爱”工程。经过九年的探索运行,如今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完善的机制,相继在县、镇(乡)、村三级成立“三关爱”办公室,每年划拨专项资金开展工作。

    针对留守儿童管护缺位、亲情缺失,该县对留守儿童实施由1名党员干部和1名教师共同担任1名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实现全县317所中小学专(兼)职心理辅导员全覆盖,目前共招募“三关爱”志愿者1000余名,为留守儿童提供假日陪伴、学习辅导、困难帮扶等关爱。

    为了让空巢老人更好地安享晚年,当地政府采取低价、无偿等不同标准,安置空巢老人入驻敬老院。

    在同民镇敬老院里,62岁的张树华正坐在院子里和人下着象棋。张树华是同民镇红旗八组的空巢老人,2012年入驻到敬老院。

    “我到敬老院住,没花一分钱。”张树华说:“病了可以到敬老院卫生室看病,吃药也不要钱,我们享受的待遇和五保户一样,平时和大家下下象棋,摆摆龙门阵,日子过得很舒服。

    和张树华一起免费入驻到敬老院中的共有8个空巢老人,在这里,他们享受到家的温暖,从此告别白天一把锁、夜晚一盏灯的孤苦生活。

    目前,全县相继成立18个空巢老人之家、57个老年互助协会,倡导空巢老人互帮互助。如今,相关部门正在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让关爱空巢老人的行动得到更多的响应和参与。

    减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数存量最根本还在于吸引民工返乡创业。自2007年起,当地政府以优惠政策为保障,大力扶持返乡民工创业,涉及了用地、金融、地税、国税、旅游项目等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囊括了创业领域、维护合法权益、技能培训、干部挂帮、绿色通道5个服务渠道。

    胥乾慧是习水县桑木镇桐棬村人,小学毕业后到广东东莞一家制鞋厂打工,从学徒到设计师,最后在东莞创办了自己的制鞋厂,有500多名工人。

    2014年3月,她带着技术、资金和眷乡之情返乡创业。在家乡创办了占地1200平米的制鞋厂,有员工800多人。

    “除了政府给了我很多优惠政策,社会各界也给了我很多帮助。”胥乾慧说。

    返乡创业初期,政府为其协调了200多万元的贷款,县总工会、人社局等5家单位根据工厂的技能需要,为胥乾慧的工厂“招兵买马”,并针对性地开展岗前培训,有效地解决了加工厂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8月14日,胥乾慧的制鞋厂入驻习水良村轻工产业园区,新厂房有5200平方米,政府全额修建,给胥乾慧免租金2年,扩大规模的鞋厂将为当地百姓提供1500人的就业岗位。

    近几年来,该县外出民工返乡创业人数累计达720余人,解决本地人口就业2300余人。

    为了唤起更多人对这三类人群的关注和关爱,当地政府先后制作了《三关爱之歌》MV,微电影《爱在大山别样红》,以此呼吁、动员全民参与,搭建起社会和谐、民生幸福、家庭美满的桥梁。(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