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群众路线 改工作作风]贵州习水:7000本“民情日记”记录民情与期盼

12.09.2014  11:10

    新华网贵州频道9月12日电(李平、刘勤兵)“核桃湾组黄贵容丈夫病故,有2个小孩,反映的问题是缺乏资金,需要帮助发展养羊40只。”“力争年内实现组组通水泥路,解决全村人畜饮水问题。”这是贵州习水县纪委第一纪工委副书记吴焱的“民情日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了一些村民的家庭情况、存在困难和帮扶措施。

    贵州习水县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吴焱与全县其他7000名党员干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乡村社区和园区企业听民声、解民忧,并用民情笔记本(工作本)把群众最想办的事记下来,想办法办好。

    记者近日来到永安镇白鹿村向家山组看到,干净的自来水从村民向天永家的水龙头里流出来,该组77户、390名村民终于告别了多年来“3公里外挑水喝”的历史。

    向家山村民组近年来频繁遭受干旱,村民经常要到3公里外的山沟里排队挑水。而在5公里外的地方有个可储水2万立方米的小水库,但由于缺乏修建引水管和水窖的资金,村民只能看着水库“喊渴”。

    驻村干部吴焱走村入户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积极向上级反映并从县水利局争取到10万元资金,帮助修建起一个90立方米的水窖,2400多米的引水管道还把水窖、蓄水池与小水库连接在一起,村民们饮用水再也不用发愁了。

    吴焱说,一本民情笔记本就是一本民情账本,民情日记越记越厚,民情账单的分量也就越记越沉,“因为这里面记录有群众的疾苦、诉求和对致富的期盼。

    距离习水县城72公里的小罗村有近5000名村民,因为出行难,当地曾有“筒筒鞋、手电筒,两头出门两头黑”的说法。在2013年通村道路硬化之前,村民要去一趟县城,常常是天没亮就出门,天黑才到家,雨鞋和手电筒成了出门必备之物。通村油路修通之后,村民脚上泥巴沾得少了,但由于没有公交车,到县城办事仍靠走路。

    今年4月,习水县交通局的党员干部在小罗村入户征求意见时,发现群众最大的愿望就是开通习水县城至小罗村的客运专线。针对这一情况,习水县交通局有关工作人员先后6次到该村考察和调研,两个月后,两辆崭新的“民心客运”专线投入使用,小罗村出行难的问题得到解决,60多户村民还借机发展了中药材和花卉苗木。

    为扎实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习水县还通过建立“为群众办实事台账”等方式,完善社情民意调查收集处理机制,力争“沉底打捞”的民情民意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今年7月份,习水县各级党员干部归纳收集民情意见300多条,其中265条办结回复并进行了张榜公示。

    据统计,截至目前,习水县对7000名党员干部的7000本民情日记,共归纳梳理出民情意见5985条,为群众办实事3100多件。

    习水县委书记周舟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已成为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听民意、解民忧、惠民生、促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效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