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侯天祥老人很早就起了床,安排家中事务、演唱苗族古歌、巡查寨中建筑,每天忙碌而充实。80多岁的老人,感觉生命有了新的活力和价值。
老人的忙碌,是从2008年第三届贵州省旅发大会后开始的。那一年,为了迎接大会的召开,西江苗寨连接外界的便捷通道——朗利至西江公路顺利建成通车。这个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苗寨,开始走出深山。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08年朗西公路通车后,我们西江发生了巨大变化。去年,西江又通了高速公路,交通更加方便。现在,我们正在努力,要把最纯的西江味道留给世人。”侯天祥老人说。
朗西公路通车后,畅达的交通改变了西江苗寨原有的生活。而这种改变,也让西江苗寨的同胞们走上了小康大道。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大地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民航线路,逐渐编织成网,在苗乡侗寨间穿梭,缩短了与外界联系的时空距离……
昔日被称为“地无三尺平”的黔东南州,大交通,带来了大发展,更带来了黔东南经济社会、城乡面貌的大变化。
划时之变:织就四通八达交通网
交通,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步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打开尘封的档案,我们可以发现,自治州成立时交通的窘迫:全州境内只有3条干线公路,公路通车里程仅1008公里,没有铁路。
“由于我州大部分县都在雷公山、月亮山地区,全省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区、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都在黔东南,一直以来,交通成为制约黔东南发展的最大瓶颈。”黔东南州交通局局长吴汉碧说。
自治州建立后,伴随着各项建设的开展,黔东南州抢抓历史机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实现历史性跨越:1959年,途经黔东南州麻江县的 黔桂铁路建成通车,自治州实现了铁路“零”的突破;1964年,从江县城通车,全州实现了县县通公路;1981年,剑河县南加区通车,全州实现区区通公路;2002年,从江县光辉乡通车,全州实现乡乡通公路……
进入新世纪,公路、水路、机场等建设在全州各地全面铺开。2000年,自治州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2003年,实现县县通油路;2005年,黎平机场竣工通航,自治州开始有民航机场;2012年,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村村通公路目标;2013年,凯里黄平机场建成通航;2014年,贵广高铁建成通车,是贵州省率先建成高铁的三个市州之一;2015年,沪昆高铁建成通车,黔东南正式步入高铁时代;2015年,建成白市库区四级航道50公里,改写了自治州无高等级航道的历史;2015年,凯雷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黔东南州顺利实现了“县县通高速”目标。
翻开黔东南州新版交通图,纵横交错的交通线路,犹如地图上的血脉,反映了自治州交通划时代的大变化、大进展。两大民航机场已描绘在图上,每县都有高速公路连接,全州国省干道纵横交错,农村公路分布更加密集,基本形成了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
畅达之网:带动经济腾飞远航
“要致富,先修路。”水、陆、空条条大道的通畅,为自治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时空保障,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开放与文明。
曾几何时,拥有一条通畅的铁路,是黔东南人的梦想。
1972年,湘黔铁路建成通车,贯穿自治州的麻江、凯里、施秉、镇远、岑巩、黄平等县市,黔东南有了一条通江达海的“新干线”;2014年,贵广高铁开通,千里黔粤一日返;2015年,沪昆高铁贵州东段开通,州府凯里到北京的时间,缩减至8个多小时,黔东南人的出行梦更加圆满。
进入“十二五”以来,自治州国道、省道、县乡道规划里程成倍增长。截至2015年底,黔东南州公路总里程达2.94万公里,公路密度达96.7公里/百平方公里,是建州时公路里程的29倍。
修一条路,可带动一方经济的腾飞。黔东南州交通建设的速度,带动着全州经济增长的速度。
——1956年,自治州经济总量仅为1.26亿元;2015年,自治州经济总量为811.55亿元,是1956年的644倍。
——“十二五”以来,自治州经济总量年均增长达15.4%,增速位居贵州省第一。
——“十二五”以来,自治州外来投资额年均增长达40.8%;“十二五”期间,全州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83亿元。“这些年,我州陆续建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发挥了巨大效益,有力加快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黔东南州交通局总工程师杨通武说。
基础设施建设“量”的积累,为自治州经济社会“质”的飞跃,产生了巨大的催化作用。刚刚谢幕的“十二五”,成为自治州建州以来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人民群众最满意的时期。
便捷之旅:激活经济转型“旅游+”
黎平县肇兴镇的刘堂文老人,至今还保留着2014年12月26日19点08分开往贵阳的动车票。“这个有纪念意义。”面对记者的惊讶,刘堂文老人笑着回答。高铁没通车之前,时常在肇兴和贵阳两地跑的他,受尽了坐车之苦。“现在好了,一个多小时就到贵阳了!”谈起高铁带来的便捷,老人深有体会。“以前,坐汽车从榕江县城到凯里市,需要7个小时、甚至一整天的时间;现在呢,只要两个小时,而且是全程高速。”在榕江县跑运输的杨师傅对比着。
长期在外走动的他们,对交通改善的感受,更为敏锐而深刻。
黎平、从江、榕江等县,生态与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前,因为“两山”崇山峻岭横亘,出行十分不便。
黎平机场、厦蓉高速和贵广高铁开通后,“黎、从、榕”初步形成了“机场、高铁、高速公路、二级公路”等立体交通网,外面的客人想来旅游+,已变得十分方便。
60年来,自治州交通建设一路奋进,从州府到县城,从县城到深山里的乡村,立体交通的触角,延伸到苗乡侗寨的每一个角落。
与此同时,交通的改善,又带动了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自治州拥有客运车辆4310辆,实现了75%的建制村通客运班线。剑河县将于今年7月开通公交后,全州将实现县县开通城市公交,有新能源及清洁能源公交车316辆,在全国民族自治州中居于领先地位。
便捷的交通,不断扩大了黔东南人的出行半径,使黔东南旅游+客源地迅速向外延伸,为自治州用好“两个宝贝”、发展全域游、实现旅游+井喷式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2015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6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87.19亿元,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黔东南州经济的主导产业。“‘十三五’时期,我州将进一步打通出境公路通道,加密内部路网,扎实推进内河水运发展,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大力推进铁路民航建设,全面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吴汉碧说。
60年奋进,60年巨变。在新的起点上,全州交通将再图突破,为自治州的赶超跨越铺就坚实的腾飞之路……
作者:吴会武 舒增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