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起来 农民富起来

30.11.2015  10:35

乡村美起来 农民富起来

——我省推进美丽乡村小康寨建设两年综述

 

  为切实改变我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状况,围绕2020年贵州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乡镇以下延伸,201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和小康寨六项行动。

 

精心部署 美丽乡村同步小康

 

  小康寨行动由省财政厅牵头负责实施,计划整合投入100.5亿元,围绕我省农村“道路硬化、卫生净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生活乐化”目标,以自然村寨为建设对象,按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方式,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宜居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

  推进贵州美丽乡村小康寨建设,全省上下始终坚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绿色发展、注重城乡统筹、注重山地民族文化特色的理念,精心组织,精准发力,加速推进,走出了一条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城乡一体、天人合一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全省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观,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社会明显和谐,城乡联动效果明显。

  小康寨行动计划实施两年来,在全省各级各部门配合支持下,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下,超额完成“十二五”时期目标任务,取得显著成效。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累计完成投资75.19亿元,项目建设覆盖近2.6万个自然村寨,380万户农户、1600万农民群众直接受益。

 

精准发力 多措并举抓实推进

 

  美丽乡村小康寨建设立足省情,重点推进,优先改善,提升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让老百姓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我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无规划不建设,在规划时以县为单位编制,以自然村寨整治为对象,以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需达到50%为依据,优先围绕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小城镇周边、“两高”(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沿线布局实施,并以传统村落、民族村寨、历史文化名村、自然资源禀赋较好的村寨为重点进行成片连线打造。

  充分发挥各级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协调各部门密切配合,统筹相关项目、资金、资源整合投入,共同推进建设。省级各部门相关专项资金50%以上按因素法分配到县,其余资金通过竞争立项或以奖代补等方式投入到县,支持以县为主整合推进。

  启动实施“十县百乡千村”示范试点工程,鼓励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等方式拓展融资渠道共同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建立投融资建设机制。同步推进产业发展,加快村集体经济发展,持续促进村民增收,建设鲜活美丽的小康寨。

  坚持“农民事农民办”,运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项目通过村民议事决定,依托村支两委组织实施,建设过程公开公示,实现民主化建设、民主化管理、民主化监督。建成项目资产归村集体所有,强化村民自我维护意识,提升建成项目运行效益。

  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责,财政部门牵头主抓,强化分级负责推动机制和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省级由常务副省长亲自主抓,建立联席会议办公室,省财政厅具体牵头负责小康寨建设工作推进,10多家责任单位密切配合,层层落实推进责任。

  加强项目实施监管,确保工程质量。严格规范资金使用管理,每月对各市(州)推进情况进行排名通报全省,授权中介机构每年组织项目验收和绩效考核,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凝心聚力 小康寨建设成果丰硕

 

  在安顺市西秀区浪塘村,村里开起23户农家乐,2014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曾经人均收入不过6000元的村民收入翻了一番。小康寨建设突显了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改善民生条件,加强了物质文明建设。特别是小康寨示范村寨的建设同乡村旅游的结合,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

  黔南州龙里县永安村在村寨建设中坚持以“孝道文化”为主题,打造了“农村孝道文化基地”,使尊老敬亲成为村民日常生活习惯,成为村寨的美丽名片。小康寨建设突显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形成和谐民风,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

  开阳县南江乡青龙河一线18个村寨,通过环境改善,有效促进山顶种茶叶、山腰种水果的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大发展,催生繁荣的农家乐,当地村民年均收入达1.2万,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小康寨建设突显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留住青山绿水,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

  贵阳市观山湖区三堡村对村民自觉遵守公民道德、积极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行为,通过“计分”方式予以奖励,村民可以凭借自己的“积分”在“爱心公益超市”兑换相应的商品,激发了村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热情。小康寨建设突显了基层组织建设,激活基层民主,加强了政治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