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山乡面貌新 大路槽乡文山村产业扶贫见闻

22.07.2015  16:31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22日电 正午的山村,阳光融融,暖风徐徐,炊烟袅袅,汽车在林荫小道上一路飞奔,轰鸣声不时惊醒了午睡中小鸟,引起鸟鸣一片。来到绥阳县大路槽乡文山村,几十个村民正在一片桃树下除草,不时的摘掉树上尚未成熟的果子。

    “我家栽了700多株桃树,今年是第一年挂果,虽然长得好,但是也要摘掉,主要是为了不影响来年挂果。”村民们脸挂笑容与笔者聊天。“这个天干活是很热很累,但是看见自家桃树的长势,心理头就有一股暖暖的气流,也看见了我们走出贫穷落后的希望,”一位叫李新德的村民说出心里话。李新德本人残疾,妻子长期生病吃药,两个孩子上学,在文山村是有名的困难户,以前他家在政府长期资助,才算勉强的过上日子。如今他家也种上了742株桃树、红高粱,养起了养桃花鸡,去年种红高粱和养桃花鸡收入了上万元,待明年桃子有了收益后,收入就更加可观了,生活也逐渐的走上了富裕。

    以前的文山,村民们都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靠天吃饭的安宁日子,孩子们每天上学走着泥泞小路,脚上的鞋、身上的衣服补了又补。没有产业支撑,每家每户都靠传统农业过日子,稍微年轻力壮的都外出务工去了。

    笔者沿着干净整洁的林荫道路,来到文山村委会。“我们刚走家串户去开展遍访贫困户来,由于住户比较分散,要每家每户的走到,加上路程远了点,所以回来晚了,这会才中午饭,吃了饭我们还要抓紧继续遍访,要不天黑都走不完了,”一头顶草帽的中年人这样说道,后来得知,他就是该乡党委书记刘良华。

    “文山村是绥阳县大路槽乡的一个贫困村,全村人口近4000人。几年前,这里还是个信息闭塞、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村,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被定格为软弱涣散党组织,给本就贫困的该村同步小康又增加了几许质问,可谓雪上加霜。后经镇党委研究,让敢想敢干、会想会干的乡公益性岗位人员秦浪任该村总支书记,在村支两委的带动下,经过两年多来有今天的变化,我是打心眼里高兴。”刘良华详细介绍文山村情况。

    思维开阔的秦浪上任后的第一天他就着手组建了扶贫工作指挥站,并应邀村里的党员代表、老村干部、外出之名人士等加入指挥站,结和村实际找“穷根子”,始终把“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放在心上、拿在手上,并带领大家走出去,就近考察学习别人的致富之道。

    同时,村支两委研究制定了文山村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对全村贫困户实行全覆盖结对帮扶,对扶贫有关政策深入研究,立足于实际,始终从落实“扶谁的贫”“谁去扶贫”“怎么扶贫”等问题上下功夫,通过开群众会、院坝会等方式,终于打开了干群的隔心门,村民们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种上了经果林、红高粱,林下养起了桃花鸡。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打好新时期的扶贫攻坚战,更需要向“精准”发力,今年遍访贫困村贫困户工作又给该村提出了新的要求,村支两委带领全村上下始终铭记“改善民生和扶贫攻坚是同步小康必须完成的硬任务”牢固树立“摘掉贫困帽子”为荣、“摘不掉贫困帽子”为耻的思想,不断地向2017年全面小康目标靠近。

    帮群众接通水管、打一把高粱、带一包除草剂等现象,在文山已算是家常便饭了。“一双胶鞋、一件雨衣、一顶草帽、一把电筒”成为干部们的必备装备,村民们都说:“干部住到了村里,老百姓的心就踏实了。”正是他们用工作的实绩赢得了老百姓得信任,用工作的实干得到了老百姓得肯定。

    如今的文山,很多外出打工人员都回来依靠生态从事自己的产业,全村已种植经果林9800余亩,家家户户在养起了桃花鸡,最多的一户养了6000余只,去年种植红高粱1200亩,产量55万斤,收入了246余万元;并在驻村工作组的帮扶下硬化了通村公路3.5公里、“一事一议”烟基路整合项目6.4公里,修建了村级集体场所,申报到村级经济资金50万元。(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