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世界冠军没有意义吗?
原标题:争世界冠军没有意义吗?
中国女排11年后再登世界冠军宝座
好看不一定好吃,不能为追求逻辑快感走入教条主义的误区。
中国女排11年后再登世界冠军宝座,意外的是,某经济学教授在微博中称“从几亿人里挑几十个人,花钱养起来,天天训练,跟人家业余自费临时凑起来的比赛,拿个冠军算个毛啊”,由此招致网友们的激烈反击。
高兴时听点批评,并非坏事,但该教授应该明白,批评有批评的边界。
对当下体育制度,长期存有争议,近年来也在不断调整,但制度不能坐在办公室里图纸作业,而要在实践中磨合完型。以市场化为例,中国男足迈出第一步,结果却是成绩下降、公众不满,这说明:好看不一定好吃,不能为追求逻辑快感走入教条主义的误区。
“从几亿人里挑几十个人,花钱养起来,天天训练”的情况确实要改,但要有一个过程,况且别人也不全是“业余自费临时凑起来”的,在达到理想状态前,不能放弃阶段性目标,否则就会走向涣散与无序。
同样是“从几亿人里挑几十个人”,也有个努力和不努力的问题,也有个负责和不负责的问题,人们的掌声,就是给予那些知道存在不合理现象,却仍然不放弃梦想、坚持前行的人们的——他们总比那些人浮于事的平庸者强,总比那些为上位博名、不惜跨领域乱发议论者强。
回过头来说,与女排姑娘比,这位经济学教授做得又如何?他在院校中至少也算几千万人中挑出几十个的“骄子”,可做出来的成绩又如何?莫说世界冠军,连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前200位都进不去,这岂不是更“算个毛”?
说花大代价争世界冠军不划算,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存在这样的可能:一些人尸位素餐,吃了待遇不干活。可奇妙的是,经济学教授却告诉我们:世界冠军算个毛,倒是出了国没人认识的,反而理直气壮。长此以往,谁还奋斗?
中国在走向现代化,需要转型的地方确实很多,这为批评提供了更多可能。但绝不能因此产生错觉,以为动动嘴皮就能替代实干,以为会喊口号、会说刻薄话,就是智者,以为舞弄一下键盘,美好的明天就能自动降临。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说的比干的更得实惠,当公知比苦做学问更能赢得掌声时,确有一些读书人守不住寂寞,不管是不是自己专业,不管是否真懂,也不管是否会把问题变得简单化、娱乐化,偏要四处出击、事事秀立场,结果既闹笑话,又释放了负能量,实无必要。
中国已是体育大国,无需把一个世界冠军太当回事,但那些为了争取荣誉而不惮奋斗的人们,他们身上洋溢着人类积极向上、健康阳光、公正理性的光辉,他们值得我们赞美,值得我们尊重。(蔡辉)
(来源:北京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