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实行合同制 3100多万职工告别“铁饭碗”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明天起实施,条例明确要求,“事业单位应当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建立工资增长机制;事业单位及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这意味着,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铁饭碗”即将全面打破,我国现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超过3100万人,他们的命运将受到什么影响?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此次改革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改变,是事业单位和工作人员的关系确定为“合同关系”,逐步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目标。自2002年至今,通过推行聘用制度,全国90%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已经签订了聘用合同。
尹蔚民:我们也要看到,聘用合同签订工作还有“死角”,不少单位的合同管理流于形式、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聘用合同还没有充分体现行业、岗位特点,要继续扩大聘用制度的推行面,做到聘用合同应签尽签,消除制度推行的死角。
此次大改革,有几点特别值得关注:
一,工资待遇 。《条例》中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这会是涨工资的前奏吗?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表示,这是一种工资改革的大思路,但不能简单理解为“涨工资”。
吴江:过去什么决定事业单位的工资增长?过去是财政有钱,工资才能涨。今后的增长是要和市场、绩效、平均工资、物价联系在一起。所谓正常,就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原来是政府决定,现在是市场决定。
吴江指出,要实现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首先要建立国家统一的调查比较制度,根据各地情况具体测算。
吴江:比如北京怎么涨,是和北京的企业同工龄、同职位、同学历进行比较,没有调查比较,正常增长就没有来源。物价到底今年涨了多少,通过调查比较测算,最后才能知道北京地区应该不应该涨,所以不是全国,是每个地区都可能有差异。
二,养老金。 原本,事业单位人员并没有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的统筹体系,他们的养老金待遇和企业职工相比,优势大,这是一直受到社会诟病的问题。这次《条例》明确提出“事业单位及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这是不是表明,养老金并轨已经箭在弦上?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认为,新条例虽然并未作出具体规定,但指出了改革的方向:
吴江: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险,是和国家的统一制定的保险制度一并来实施的,条例只做了一些方向性的规定,下一步还要等待推动,等待统一对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的制度进行推行改革,(条例)没有具体说,留下了很大的改革空间。
对于养老保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接受中国之声专访时表示:机关事业单位应该实行与企业目前实行大体一致的模式,也就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胡晓义:实行单位和个人双方缴费制度,建立起社会统筹的基金和个人账户的基金,这样就可以实行资金的统筹安排和调剂使用。改革养老金的计发办法,把现在按退休前最后工资的一定比例来计发退休费,改成按照缴费年限的长短,缴费多少,来计发退休费。
为了合理解决待遇差的问题,胡晓义明确提到,机关事业单位要建立“职业年金制度”,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不过,养老金双轨制并轨目前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打破终身制下狠招,值得点赞。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能否增强忧患意识,努力做行业中的佼佼者,还需要时间的检验,还需要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监管体制来保障整个过程顺利进行。(记者车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