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背后事:“宁波帮”夫妇散尽千金救养灾童
图为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灾童旧照 奉化 摄
中新网 杭州5月28日电 (方堃 沈泽 董明儿)“牢记历史,不只是历史学家的事。”2014年7月7日,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日之际,同习近平一起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的新四军老战士焦润坤发出了这样的呼吁。
而在浙江省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方平看来,焦润坤童年时期一段被救助的经历,同样值得被世人铭记:77年前,日寇在上海吴淞、江湾、闸北一带狂轰滥炸,致使许多无辜百姓家破人亡,尤其是一大批少年儿童失去父母亲人,无家可归,流落街道,爱国实业家竺梅先、徐锦华夫妇毁家纾难、散尽千金,毅然在家乡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创办“国际灾童教养院”,收容、教养了600多名朝不保夕的灾童。
历时四年 探寻灾童教养院始末
91岁高龄的焦润坤参加过抗战游击、抗美援朝,自称是日寇侵略罪行的“活见证”。1938年日军侵华、南京沦陷后,正值少年的焦润坤被国际难童教养院收养。“日寇让我变成无家可归的孤儿,竺梅先收留了我,我与600多个灾童在他创办的国际灾童教养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直至四年后我走上打游击道路。”焦润坤向初次相见的方平回忆道。
“我们偶然间读到2007年焦润坤同志撰写的《从灾童到新四军》一文,又受浙江奉化政府之托,遂引发我们决意要对焦润坤等人如何从灾童到新四军战士和奉化国际灾童教养院办院始末的探究。”从2011年开始,已至耄耋之年的方平和同事历时四年,搜集探寻关于“灾童教养院”的历史资料、四处采访为数不多仍存活于世的灾童。
现年90岁的龚宝珠老人至今仍清晰记得,77年前,自己和数百名穿着同样白衬衫、蓝背带裤、圆口黑布鞋,佩戴着一枚有烈火、海水和救生圈图案的院徽的小伙伴们一起,几经周折从上海来到浙江奉化莼湖镇里一个叫岙口的小村庄。“半夜醒来,这个场景就会在脑子里一遍一遍回放,像烙印一样烙在心中。”
当时一个40多岁,身穿士林蓝旗袍的女老师在路上跑前跑后的照顾龚宝珠和她的同伴们,问她:“小囡走不走得动啊?”和焦润坤一样,“小囡”龚宝珠是教养院灾童之一,现在的她坐在位于奉化莼湖镇栖凤村的矮旧平房内,已经言语迟缓、两腿颤颤。
随着遗迹的销匿和蒙受恩泽的院童们相继离世,这段关于“国际灾童教养院”的故事一度被人们淡忘。从2011年开始,奉化莼湖镇依托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搜集原奉化国际灾童教养员师生们的文章、图片等他们亲历、亲见、亲闻的第一手资料,残缺的历史记录开始不断被复原。
拯救灾童 散尽千金在所不惜
“宁波帮”竺梅先是奉化人,与金润庠同为中国近代造纸工业的先驱。他早年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后来弃政从商,积极倡导“实业救国”,先后创立或参与创立大来银行、嘉兴民丰造纸厂、杭州华丰造纸厂、宁绍轮船公司等企业。
虽然弃政从商,但竺梅先仍十分关心国事。上海沦陷后,大批孤儿街头流浪。竺梅先目睹此情此景,焦急不安。为了收容和养育这些难童,竺梅先募集了5万元资金,于1938年在浙江奉化岙口泰清寺创办了一所灾童学校———国际灾童教养院。
“他希望把无依无靠的灾童收养起来,教养结合,将他们教育成复兴中华民族的有用之材。”方平介绍,教养院共有师生700余人,其中灾童年龄大小参差不齐,最大的14、15岁,最小的还只有4、5岁。
1941年4月,宁波市区、奉化县相继沦陷,教养院经费来源困难,竺梅先在夫人徐锦华的全力支持下,承担教养院的全部费用。教养院地处深山冷岙,又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资金、粮食供应十分紧缺,700余人的庞大开支重担压在竺梅先一人身上。他不顾严寒酷暑,常年四处奔走,冒着伪军搜查和土匪抢劫的危险,到处搜集维持教养院所需要的粮食。
由于长期辛劳,积劳成疾,竺梅先在运粮过程中突发恶疾,于1942年5月30日去世,享年54岁。竺梅先死后,夫人徐锦华清理财产时才发现,原本拥有的上百万巨资,多年来为了捐献支援抗战,特别是支付“国际灾童教养院”的日常开销,已经所剩无几。
即便如此,徐锦华仍秉承竺梅先“一定要把孩子们好好抚养下去,直到他们能自立为止”的遗志,继续苦苦维持教养院一年多,待最后一批灾童毕业,安置好他们的去处,教养院才宣告结束。而散尽千金的徐锦华则带着儿子回上海投亲靠友。
缅怀可贵和平 重塑“梅华”精神
“我们在国际灾童教养院接受的是爱国教育,最爱唱的是《大刀进行曲》、《五月的鲜花》等抗日歌曲。”焦润坤老人回忆:1942年,教养院驻地沦陷。当时,竺梅先因积劳成疾已去世,接替他继续这份事业的妻子徐锦华,也因经费、粮食无继,陷入重重困境。当时,汪伪驻军多次要挟接办,徐锦华坚持“宁可解散,也绝不能把孩子们送到日寇和卖国贼的手中。”
“从教养院里出来的孩子,如今有在大陆的,也有在台湾、美国的。我们在后来的聚会中常常聊及往昔岁月。”焦润坤老人曾在采访中说,“虽然彼此际遇不同,但是有一点,600多人里没出一个汉奸!”
方平告诉记者,灾童教养院里的孩子除了学习一般的文化知识,更长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熏陶,从灾童教养院出去的孩子多成为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
“在抗日战争期间,像竺梅先这样的爱国实业家四处周旋应对尖锐复杂的斗争,力所能及甚至毁家纾难去帮助因战争颠沛流离的人,这也是抗日战争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值得后人尊敬和怀念。”浙江省奉化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陈菊月如此感慨。
据了解,2011年,奉化市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同意筹建国际灾童教养院纪念馆的批复,并同意建成后按程序申报奉化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历时四年,资料收集工作得以相继完结,“国际灾童教养院”史料陈列馆计划于今年6月开馆,同时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在编的《梅华魂》一书将同期发行。此外,影视公司也准备在今年年底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屏,以此纪念。
现在,在浙江奉化莼湖镇泰清水库附近的高地上,有一座纪念亭,亭子呈六角型,石栏杆,整个亭子都用白石筑成,面前两根石柱上套有楹联,取唐朝孟郊《游子吟》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亭子正中间竖有一块石碑,上镶“国际灾童教养院故址”。该亭命名为“梅华亭”,是取自院长竺梅先的“梅”,副院长徐锦华的“华”,常有各方人士慕名前往瞻仰参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