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贵州携手向贫困发起“最后一战” 共赴小康

28.03.2016  10:25

贵州日报云南日报在黔联合采访(下)

问道扶贫 共赴小康

    “决不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扶贫之于小康,具有无需言说的历史内涵,事关全局,没有退路。

    大扶贫是“十三五”贵州要花最多精力去办的事。493万贫困人口,这数字沉甸甸,就是一个“总账本”。贵州,肩负着硬任务,身处在冲刺期。

    脱贫攻坚的“账单”,同样记在云南省委书记李纪恒的心里:让574万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摘掉穷帽,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山水相连同发展,浑然一体齐奋进。3月21日、22日,贵州日报和云南日报记者走进毕节试验区,探寻扶贫新经验,共同为扶贫想招,一起为扶贫发力。

    撬起贫困这座大山,要利用“精准”这根杠杆。

    “过去扶贫,我们是‘撒胡椒面’,管不了大用,好歹能对付个‘公平’。”威宁自治县迤那镇干部杨光明说,扶贫进入新阶段,要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所以思路办法都得变。

    迤那求变,“”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精准扶贫“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四看”,科学定位真正的贫困,直切扶贫工作的关键——帮,要帮到最需要的人;扶,要扶到最关键的点。

    随着“四看”法在毕节全面推广,脱贫攻坚战从目标不准的“漫灌”扶贫,转入更加有的放矢的“滴灌”阶段。

    如果说精准帮扶是“滴灌”,干部驻村就是“滴灌”的管道。毕节选派万名驻村干部,做到“一村一支工作队、一户一名脱贫责任人”,从机制上解决“谁去扶贫”的问题。每个干部深知,建档立卡是基本功,协调村里争取项目和资金是必修课,除此之外,还要在规定时限内帮助帮扶对象摘下“贫困帽”,让扶贫开发资源顺着精准扶贫“管道”有效“滴灌”。

    “滴灌”的扶贫之水如何“渗透”滋养到“穷根”上?发展。没有产业,扶贫难以持续。

    3月22日,走进七星关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一栋栋大棚整齐排列着,辣椒苗、西红柿苗、黄瓜苗吐着新绿。

    双堰村六组60岁的邓声举在给辣椒苗掰芽。2012年,贵州星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入驻朱昌镇双堰村后,邓声举的2.5亩地流转给了公司,每亩地每年流转费800元。邓声举在公司务工,月工资2000元。“每年能有两万多块的收入。”邓声举连声道,比自己种地划算多了。

    不仅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有观念上的更新。邓声举说,活了60岁,种了一辈子庄稼,没想到蔬菜还能这么种,产量高,品质好,亩产值翻了好几倍。“等孩子们积攒了点钱,就叫他们回来搞蔬菜种植,我提供技术。”邓声举笑靥如花。

    园区周围双堰、朱昌、宋伍三个村里,620名群众像邓声举一样把土地流转给公司,在公司务工。双堰村支书邓华感叹,公司入驻后,给村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组路全部变成沥青路,连户路全部硬化。村民的收入直线飙升,2012年是3680元,2015年达到了9738元,家家户户盖起了小洋楼。

    七星关区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让贫困户自选扶贫项目。由政府“配餐”走向百姓“点菜”,推动脱贫对象由被动扶贫政策的接受者、受益者,转变成为扶贫项目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

    有条件发展产业的地方,逐村逐户找项目;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通过低保和社会救助保障兜底;对于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寒山区的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这种对症下药的精准扶贫方式,被形象地称之为“梳辫子”。

    阻断贫困传递,“拔穷根”的根本之策,是教育这件大事。

    23岁的何志富马上就要从毕节职业技术学院的畜牧兽医专业毕业,这个来自赫章县兴发乡兴发村贫困家庭的孩子,脸上写满自信:他和另外3名同学合办的养鸡场已经从400只的规模扩大到1400只。

    从养鸡、卖鸡、进鸡苗,何志富讲起来头头是道,“以前村子里养鸡,大家只随便喂点食,其他的都不管不顾,不但成活率不高、容易生病,品质还不稳定。现在我们通过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进行科学养鸡,了解鸡的生活习性,成活率达到95%以上,品质也很稳定。

    职业教育成了毕节最大的扶贫教育。诚如毕节职业技术学院醒目的十二个大字:“职教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

    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扶贫工作不再只是扶贫部门的事,财政、卫生、民政、金融、教育等部门劲往一处使,共下一盘棋。政府主导、部门协力、社会参与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发扬,并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出更加蓬勃的力量。

    从“输血”到“造血”,云南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同样走得笃定:大力培育扶贫攻坚多元主体,通过借助“扶贫日”平台、强化社会参与、高位推动“沪滇帮扶”等举措,全面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工作格局。

    问道扶贫,共赴小康。云南党政代表团结束了在贵州的考察,关于共同推进滇黔桂石漠化地区、乌蒙山区扶贫攻坚合作将成为云贵深化合作的全新切入点,携手向贫困发起“最后一战”。(记者 邹晨莹 谢朝政 罗蓉婵 曹屹)

[责任编辑: 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