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五金多套餐” 七星关区的脱贫攻坚方程式

07.12.2015  14:46

 

  55岁的韩德松对冬天的感情不再复杂。以往到了年底,这个七星关区撒拉溪镇先锋村的贫困户既盼着一家团聚,又总是很烦恼,愁没钱过年,愁没法给孙子买新衣裳,愁来年的收成。

  如今,看着2个多月前购买的2头能繁母牛,他有些得意地告诉记者,有一头带着崽来的母牛已经产崽。随后,他算了笔账:3年里,2头母牛最少下3个小牛,1头牛1.2万元,3头牛3.6万元,还了贷款还有节余,一家人就脱贫了。

  在韩德松的心中,有一道等式,这2头能繁母牛,等于生活有奔头,脱贫致富在望,“要是没有政府的‘一市五金多套餐’好政策,我根本买不起牛来喂。

  而在毕节市委常委、七星关区区委书记宫晓农的心中,也有一道等式。

  等号的一边,是韩德松口中的“一市五金多套餐”政策,另一边,则是七星关区贫困群众的脱贫攻坚。“我们通过先期开展试点工作总结提炼出的问需式精准扶贫新机制,由政府出资金、出政策、出思路,贫困群众自愿申请、自己选择、自主发展。”宫晓农说。

 

政府建“一市” 造林绿化与扶贫发展两相宜

  碧海街道办事处丁家寨村卢家寨组的贫困户王道华没想到,在自家荒地里种上板栗和核桃的想法,如“天上掉馅饼”般,在“一市”政策的推动下得以付诸实践。

  “一市”,即七星关区针对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传统农业收益较低、部分耕地出现撂荒闲置的实际,按照政府出资建立的“苗木超市”。按照实施“问需式”造林绿化扶贫的思路,七星关区针对宜林地、具有一定劳动力、自愿种的农户,免费向农户提供苗木,让大家发展经果林或用材林。

  受益的还有撒拉溪镇沙乐村。一直以来,沙乐村群众以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大豆等农作物为主,虽然大家一直在探寻脱贫致富的方法,但资金短缺加上刀耕火种的传统耕作方式,沙乐村贫穷落后的面貌难以改变。

  “现在我们村已经种植了100余亩刺梨,4.1公里的机耕道毛路也逐步建成,大家都很期待明年刺梨的丰收。”沙乐村村主任顾尚琴说。

  此外,撒拉溪镇结合“一市”问需机制,全镇种植核桃2670亩,规划发展刺梨种植4100亩,正在实施2282.8亩,其余1000余亩将在明年1月底之前全面种植结束。

  不远处,长春堡镇规划种植刺梨12329.7亩,已种植核桃25000亩;朱昌镇的1000亩苗圃基地已经平整完毕,马上就可育苗……只此一项,七星关区每年就得拿出1500万元资金。

 

群众点“套餐” 脱贫致富与百姓意愿拧成绳

  野角乡天星村贫困户孙先虎,往年在浙江温州打工,听说家乡有了“一市五金多套餐”政策后,果断买了回乡的车票,点了“养牛套餐”。

  孙先虎申请了2.4万元贴息贷款,自己掏了2000元,买了2头能繁母牛。“买牛都是自家挑好的,有一头还带了个崽。”老孙对自己买的牛很有自信。

  何为“养牛套餐”?

  “这是我们制定的‘致富套餐’中的一种。”七星关区扶贫办负责人介绍,根据走访中了解到的贫困农户不同的需求,编制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精准扶贫“套餐”,包括了能繁母牛养殖、绿壳蛋鸡养殖、乌骨鸡及本地土鸡养殖、蛋鸭养殖、黑山羊养殖、设施蔬菜栽培、脱毒马铃薯栽培、栽桑养蚕、莲藕种植、羊肚菌种植等10余种,群众可自行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套餐”发展致富。

  放珠镇毛家屯村的贫困户周遵林则选择了“养鸡套餐”。因为妻子长期生病需要照顾,儿子上中学没有富余劳动力,养鸡脱贫对他而言更为适应。

  周遵林是从7月16日村里召开的贫困户脱贫致富会议得知“养鸡套餐”的。

  会上,包村领导葛伟扬了扬手中的《毕节市七星关区精准扶贫套餐技术指导手册》对大家说:“我这里是‘脱贫菜单’,有养牛、喂猪等十余道致富菜,大家想吃什么‘菜’自己点。”之后,葛伟还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没有钱去农商银行贷,政府贴息;如遇不可抗力失败了,政府兜着。

  七星关区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问需式”原则,让贫困户自选扶贫项目,因户施策、精准扶持,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

  可以定制心仪的“致富套餐”,这让贫困群众谋发展脱贫致富的积极性高涨,动力十足,许多外出务工的群众也纷纷回乡发展。

  由政府“配餐”走向百姓“点菜”,推动脱贫对象由被动的扶贫政策的接受者、受益者,转变成为扶贫项目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截至目前,该区已有8000多户群众踊跃“点餐”。

 

五金”齐兜底

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参与

  8月2日,撒拉溪镇先锋村贫困户韩双福从镇农商银行拿到2.4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时,激动得双手发抖。他早就有贷款养牛的想法,可是,一怕贷款还不上,二怕银行不放贷。

  点了“养牛套餐”后,韩双福到村里出了证明,到乡扶贫办盖了公章,不到半天,他就拿到了政府贴息的买牛贷款。

  为了解决贫困群众在发展中的资金难题,七星关区专门拿出1.5亿元设立“五金”: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产业发展扶持资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风险兜底资金、产业发展担保资金,每项3000万元。

  今年8月以来,七星关区已发放小额贴息贷款1.32亿元,需贴息2640.2万元;精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已发放525万元,产业发展担保资金已担保贷款4100万元,扶持了26个养殖场,带动上千户贫困群众参与发展。

  发展得风生水起的撒拉溪镇兴隆村兴联蛋鸡养殖场也是其中的受益者。

  养殖场老板张永健告诉记者,他有幸得到了1000多万元的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还一并得到产业发展担保基金的担保,追加200万元投入发展。

  养殖场规模迅速扩大,目前已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饲养蛋鸡从去年的20万羽迅速增到78万羽,日产蛋达50余万枚,直接发往深圳的超市。

  村民顾怀竹的丈夫长期生病,家庭贫困,在张永健的协调下,她向农商银行贷了5万元入股养鸡场,每年可拿到3万元分红,加上她在养鸡场打工3000块钱一个月,日子再也不愁了。

  整个养殖场里,脱贫指日可待的群众多达百余人。

  “群众在发展种植或者养殖过程中,如果遭遇人力不可抗逆损失30%以上,风险兜底资金补偿。”七星关区扶贫办负责人介绍,除了解决资金难题,相关部门还建立了跟踪服务机制,提供养殖种植技术和防疫技术服务。许多乡镇还将乡里的技术人员组成专业合作社,提供有偿服务,政府买单。

  此外,“五金”中的第一项,是特困群众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

  这个实实在在的兜底政策,让特困群众患重大疾病再无后顾之忧。需住院治疗,但又无力预付医疗费用的,大病医疗抵垫周转资金垫付。

  “1.5亿元设置‘五金’,至少可以撬动2亿元以上的金融资金和2亿元以上的社会资金参与扶贫,项目跟上,资金跟上,服务跟上,我们有信心让全区23.05万贫困人口三年之后全部脱贫。”宫晓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