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和领跑者
产业孵化器 经济新高地
——产业园区成为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大平台和领跑者
贵阳国家高新区贵阳云计算中心
丹寨产业园区
碧江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
毕节经开区
威宁产业园区
核心提示
云贵高原产业园区应运而生,熊熊燃烧着希望之光。
青山绿水间,一条条宽阔水泥大道连接起企业、工厂、科研中心、服务机构。行走其中,能分外清晰地感受到工业经济强劲有力的脉搏跳动;放眼望去,是贵州工业一片蓬勃发展的广阔天地。
“十二五”期间,我省在“一张白纸”上画蓝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服务,推动工业园区从城市发展引擎转变为区域发展引擎,从以招商引资为主导的发展模式转变为以创新、原创为核心的发展模式,从单一、孤立的园区发展模式转变为多元化、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产业园区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领跑者和大平台。
目前,园区累计建成标准厂房3423.79万平方米,入驻率达90%;累计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92个,形成处理能力86.13万吨/日。
105个园区核心区实现“七通一平”,部分园区达到“九通一平”;入园企业由2010年的900多户增加至9000多户,解决就业岗位115万人;预计今年实现税收510亿元。
从零起步,因地制宜集聚发展资源
小孟工业园,犹如我省产业园区“尖刀阵”上最亮最锋利的前端,以先行先试的勇气,叠加实干创新的智慧,始终站立在行业发展的潮头。
驱车行驶在园区内,窗外,明媚的不仅仅是阳光,更是一个个耀眼的企业:奇瑞客车、中航工业、海信电子……这像一颗颗拥有无穷力量的大树,奋力向上生长。
几年时间,小孟工业园从创建到五百亿级产业园区,被视为“园区经验”,在全省广为推广。其成长过程,正映照了“十二五”期间贵州产业园区的创业史、发展史、光荣史。
5年前,我省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3%,产业园区小而散,对工业的影响力和贡献力微乎其微。决策层迅速理清思路:要实现后发赶超,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010年10月26日,贵州召开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提出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其中第一步行动计划,便是实施产业园区建设。
从零起步,各地开始“因地制园”,把大企业办到园区里,把小企业办到标准厂房里,把资源集聚在园区里发展。
小孟工业园就在此时诞生。为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园区首先找准定位,一条大道走到底,以全省现代制造业领军者为目标,引导和选择投资强度高、技术水平高、效益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进入园区,形成了今天以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完整产业链条。
从“四个一体化”、“五张名片”等传统支柱产业入手,以大数据、大健康等“五大新兴产业”为引领,全省每个园区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选准一两个主导产业,用“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奋力前行,在发展的大舞台上百花齐放、风生水起。
随着基础产业退城进园,新兴产业落户园区,我省园区企业集群正以龙头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之势,不断增强产业集聚高地效应。
合理的布局,使得园区结构进一步优化,省级园区达111个,覆盖各市州和县,成为地方新的增长极。
成长路上也需要时刻修正路线,理念需要转变、模式需要转型、路径需要创新。2013年10月25日,全省第二次工业发展大会之后,一场全局性的战略变革在全省产业园区点燃。
凭借本地资源优势,从农业中抓出工业,工业红利延伸至服务业,全省产业园区向“承一接二连三”的方向转型发展,打造出真正符合自身发展的产业园区。
乌当区工业园区积极抢抓新机遇,立足医药制造,大力发展医疗服务、特色食品、装备制造、温泉旅游、乡村旅游以及特色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全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出以医药制造为核心,融合发展现代农业、旅游服务、商贸流通等领域“一三对接、接二连三”的城乡互动、产城融合的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集医药研发、制造、包装、物流、医疗服务、健康养生、医药种植养殖等为一体的大健康医药产业体系,积极探索了大健康医药产业发展之路。
湄潭园区锁定绿色工业做文章,推进山地高效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绿色化、生态养生旅游一体化发展。
丹寨金钟工业园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禁止商品材砍伐,关停一批木材加工厂,拒绝一批有污染风险项目入驻。同时因地制宜,选择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大健康医药三大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快速推进,翻番式增长由弱到强
兴义市清水河原本山多、平地少,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差,建设产业园区难度更大。
一场奋力生长、由弱到强的励志“样本”在清水河园区上演了。
有条件利用好条件,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该园区依托南昆铁路、砂马路的交通优势和本地的煤炭资源,大力建设洗煤项目,截至去年年底,直接创造产值16亿元,解决劳动就业约3000人。建设了3个现代铁路货场。
基础夯实了,项目进驻越来越多,第二步棋是做强做大煤电主导产业。围绕各项目上下游产品,园区有针对性地引进成熟支撑性项目,逐步延伸并形成完善了运输—煤炭产业链、煤-电一体化产业链、煤—电—冶产业链、煤—电—化产业链、煤—电—建材产业链。
昔日边远的清水河镇,今天已成为贵州、云南两地煤炭南下两广的重要集散地。
“十二五”期间,以清水河园区为典型的产业园区自强不息,千方百计做强做大,使得全省园区总产值翻番式增长,为工业强省提供了有力支撑。
根据省经信委提供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4年,园区总产值年均增速23.5%,达到6928亿元,扩大3.85倍。从1800亿元迈上接近7000亿元关口,占全省工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42.8%提升到2014年的61.9%,累计增长19.1个百分点。
2015年1至10月,园区在经济下行压力,努力克服苦难,完成总产值6321亿元,增长10.2%,依然保持较高速度增长。
富士康第四代产业园、三大电信运营商数据中心等大项目入园当龙头,拉动一大批中小微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得产业园区质量和数量双双提升。
2010年至2015年10月,全省园区累计投资1.19万亿元,其中,2014年投资3054亿元,是2010年的11.7倍。2015年前10月完成投资2800亿元,同比增长15.1%。企业入园累计超过8000户,解决就业岗位101万人。
有梦想,才会有目标,前行的动力才会持续无穷大。
坐落在赤水河畔的仁怀名酒工业园区,终日酒味飘香。
瞄准“全国最大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和白酒特色工业旅游区”这一终极目标,全心全意发展白酒优势产业,砥砺前行。一排排工业梯田跃然而出,园区的产值产量上去了,农民收入增加了。
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园区的梦想是“打造一流航空产业园”。依托军工企业,该园区实施工业强区、产城互动发展战略,培植了航空制造、医药制造、机械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产业。
最终梦想渐成现实。园区在产业化发展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园区要做优,产业要高端。遍地开花,能否朵朵墙内争艳墙外飘香,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在产业园区经历了崛起、蓬勃、阵痛、转型等各种磨练之后,各自修炼出各自特色,形成了重点园区梯次引领格局。在我省实施“100个产业园区成长工程”和“511示范园区培育计划”之下,目前,500亿元以上园区达2个、300亿元以上园区达3个、100亿元以上园区达15个,50亿元以上园区达21个。建成7个国家级、31个省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结构升级,要素合理配置广聚财源
随着“云上贵州”在全国的名声与日俱增,贵阳高新区看到了结构升级的好路子——“数聚高新”。
说干就干。抢抓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围绕产业链、产品链、技术链,高新区全力培育发展处于产业链下游、价值链高端的项目,加快向以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智力密集性为特征的“高端”产业攀升,抢占新技术和新产业高地。
通过全力打造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金融密集、服务密集的高端要素聚集区,6000余家企业云集贵阳高新区。
近两年来,大数据、高端装备和大健康等新兴产业落户我省产业园区,为园区产业结构逐步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源。
园区愈发突出主导产业,提高要素集聚能力。电力、煤炭、冶金、化工、建材传统产业逐步升级改造,形成集聚发展。大数据、大健康、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逐步壮大,比重不断提高。烟酒、民族医药、茶、特色食品和民族工艺品等特色产业逐步做大,规模不断扩大。
贵安新区园区入驻世界500强企业5家。
小孟园区装备制造业、仁怀-习水园区白酒产业、乌当园区医药产业、湄潭园区食品产业、瓮安-福泉园区磷化工产业等实现规模化。
黔西南建设园区电网发展高载能产业。
凤冈、三穗、安龙等农业县通过园区借力登高,上带一产,下促三产。
园区规划日趋合理,为要素配置保驾护航。各地从资源、区位和产业基础出发,合理定位园区发展方向。省级园区经过优化调整累计达到111个,后覆盖各市州和县,成为地方新的增长极。大多数园区核心区实现“七通一平”,部分达到“九通一平”。
优质的发展环境园区,让项目建设不断加快。今年1至10月,全省产业园区新开工项目1767个,投产项目964个,达产项目453个。项目投产率为52.82%,达产率为24.82%。
息烽县磷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地处贵阳北部高新技术和现代制造业实体经济带上,是贵州省域纵向城镇发展主轴与黔中磷煤化工产业带的重要黄金节点。
坐拥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园区不断转型升级,用循环经济之笔墨,描绘“青山争秀、碧水长流”的工业画卷。其磷煤化工主导产业遵循其可“耦合共生、循环利用”特点,利用黄磷炉渣和磷石膏等固体废物研制生产20余种磷石膏产品,每年能消耗250万吨磷石膏。
守住底线调整园区发展结构,越调路越宽广,园区由原来单一生产黄磷和重钙,扩展到了集磷化工、煤化工、氟化工、氯碱化工和新型建材等5大产业。
结构升级,财源广进,园区效益不断提高。
2015年前10个月,全省产业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6321亿元,增长10.2%;累计完成投资2800亿元,同比增长15.1%;新建标准厂房549万平方米,入住率达到91%;完成税收423亿元;新增就业12万人;新开工建设园区污水处理设施项目38个。
五年风雨,五年硕果。“十二五”期间全省工业攻坚克难推园区建设,乘势而上助企业发展,实践表明,建设产业园区是我省工业经济实现集群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的有效路子,园区已成为我省产业聚集区、财源培育区、就业带动区、科技创新区和扶贫支撑区。
展望“十三五”
坚持发展和改革两条腿走路,落实大扶贫、大数据战略行动,以转型升级和提高产出为重点,保持战略定力,扩大园区总体规模和重点园区单体规模不动摇,解决总量问题;加快园区转型升级,优化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提高产出水平,促进园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解决质量和效益问题。
●推进园区规模化、特色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优化园区发展环境
●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做实园区管理机构
●推动园区管理企业化
●推动园区开放创新,打造重点开放平台
●深化园区两化融合,建设智慧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