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德州对接京津高端科技创新资源 探索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

03.11.2014  12:29
      山东省德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与京津地区高端科技创新资源的对接,推动由招商引资、要素驱动向招研引学、创新驱动转变,积极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日前,在北京举行的“2014德州·京津大院大所”对接会上,德州市政府与中国专利技术开发公司和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德州企业与京津两地高水平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58项,达成科技成果转化合作意向97项,推动225家企业与116家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合作领域涉及科技服务、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等,加快了高端科技资源向德州聚集,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
      一、立足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加强资源对接顶层设计
      京津两地是我国高端科技创新资源的聚集地,深化与京津地区的科技合作交流,统筹利用好京津地区创新资源,对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德州市把科技创新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从区域发展需要谋划全市科技工作,准确把握科技创新需求,抓住国家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山东建设西部经济隆起带的重要机遇,提出全面融入首都经济圈、努力打造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高素质劳动力培训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生态屏障“四基地一屏障”及山东对接环渤海经济圈北上桥头堡,为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明确了方向,也为成功对接与利用京津高端创新资源奠定了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深化全面战略合作
      德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资源对接,将本次对接会的主题确定为“全面融入首都经济圈,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合理确定合作领域和方式,采取政府搭建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的桥梁和平台,企业与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和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唱戏的模式运作,调动了当地企业和京津科技、金融等机构的积极性。参加本次对接会的京津两地高校院所达到62家、科研机构41家、央企研发机构26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3家、科技金融机构18家,全部为国家“211”“985”工程重点大学、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央企(强企)研发中心等高层次科研机构,葛昌纯、何满潮、张新时、宋振骐、盖钧镒、何新贵、钟山等7名“两院”院士参加对接会,在京津地区科技界掀起了“创新德州”的热潮,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给予广泛报道。一批高端人才、高端技术和优质资源的顺利对接,将吸引和聚集京津地区更多优势科技资源汇集德州,促进与德州特色优势产业的结合,为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引领支撑。
      三、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科技合作交流深入开展
      德州对本地创新需求进行了认真分析,做好了准确把握,有的放矢地寻求科技合作,提高了合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对接会召开之前,德州围绕德州十大产业集群、60家重点培植企业、54家科技成长型企业、47个产业基地和274家高新技术企业,广泛征集企业创新需求和京津大院大所科技创新成果,将征集到的209项创新需求汇编成《德州市企业技术需求汇编》,将收集整理的573项科技成果汇编成《京津大院大所推介科技成果汇编》,并送达每家参会机构和企业,让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对接会前充分沟通,选取对接方向,实现了“无缝”衔接。为确保对接成果落地开花,德州还确定定期收集、整理、发布全市企业创新需求和京津160家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举办“京津大院大所院士专家走进德州企业”和“德州企业家走进京津大院大所”系列活动;建立德州市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专利战略联盟,制定十大产业“技术创新路线图”,更好地承接京津大院大所技术转移,解决行业共性关键技术难题。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为加强与京津地区科技交流合作营造良好环境
      为推动科技合作项目落地,德州市从科技金融结合、技术市场交易、知识产权保护运用、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入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力促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为对接项目配套全方位服务。重点推动三项试点,即:创建全国第二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首家“山东省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创新综合试验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参与设立三支融合创新扶持基金,即: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齐鲁创新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参与建设三大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山东省齐鲁投融资促进中心暨中证监测中心山东分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齐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四大融合创新基地:生态科技城、山东中科院德州应用技术研究院、国家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创新创业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