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筑合作一周年:加快转型升级 引领要素聚集

19.09.2014  13:09

    9月19日,京筑合作周年回顾暨“9.8”签约项目推进工作座谈会将在贵阳举行。

    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回首一岁光阴,让人感慨万千。可以说,过去一年的贵阳,高潮迭起;过去一年的贵阳,收获颇丰。

    一年来,贵阳被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联盟授予“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称号,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对外开放,5000台云计算服务器投入运行,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园区整体亮相;

    一年来,贵阳被纳入全国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5个定向申报城市之一,启动实施贵阳市科技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发展规划,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产业扶持基金;

    一年来,贵阳通过加快整合市域科技资源,形成在筑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联盟,努力培育有贵阳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目前全市专利申请量已超过3000件,占全省的50%以上……

    一组组鲜活的数据,见证贵阳创新驱动发展的努力;一张张闪亮的名片,展现贵阳转型升级的后劲。短短一年间,京筑合作创造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互利共赢、携手共进的又一成功模式。

    扩大招商引资 激活内生动力

    今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贵州·北京大数据产业发展推介会上,全世界第一次感受到贵阳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禀赋;

    4月,贵阳被中国数据中心产业联盟授予“最适合投资数据中心的城市”称号;

    7月,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对外开放,5000台云计算服务器投入运行,中关村贵阳科技园核心园区整体亮相;

    ……

    不到半年时间,贵阳大数据产业从默默无闻变成这座城市最具含金量的名片。随后,在这张名片的吸引下,富士康、顶新国际、中国惠普等大品牌接连来到贵阳投资。

    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正是贵阳扩大招商引资,激活内生动力的一大闪光点。

    自京筑区域合作开展以来,贵阳先后签约引进项目205个,投资总额1331亿元。截至目前,已有161个项目开工建设,开工率达78.54%。贵阳福中达电子商务产业园、西南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等45个项目已建成投产。

    借助金字招牌 加快转型升级

    贵阳实施创新驱动,不是单纯引进几个项目、壮大经济总量,而是要着重完善产业空间布局,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体经济跨越发展。

    借助中关村贵阳科技园这块“金字招牌”,贵阳确立“一城两带六核”产业空间布局,坚持“快、转、高”并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步提升。

    贵州金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医疗器械研发及应用的高新技术企业。明年,该公司将与中科院力学所合作在贵阳建设蛋白质芯片产业化项目。公司总经理韩克兵认为,贵阳的医药产业发展一直处于小、散、乱状态,最大原因就是没有科学的产业空间布局作支撑。公司蛋白质芯片的产业化,必将推动贵州医用生物芯片发展。

    在推进中关村贵阳科技园建设过程中,贵阳不仅在加快产业转型的步伐,也在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工业方面,全市六大特色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其中特色食品、装备制造、磷煤化工产业增速均在20%以上,分别达42.6%、20.8%、20.1%。

    加快创新驱动 引来要素聚集

    贵阳明白,技术创新只有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才能让“创新之树”枝繁叶茂。

    那么,如何发挥中关村示范区的比较优势,创新双方合作的体制机制,加快创新驱动,引来要素聚集,服务本土企业发展?

    一年来,为有效利用首都科技资源,贵阳市与北京市科委共同搭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形成引入先进科技的有效通道。

    一年来,为满足贵州省经济社会创新转型发展过程中对大数据应用、管理的需求,北京贵阳联手共建北京贵阳大数据研究院和北京贵阳大数据应用展示中心。

    一年来,为整合用好本地创新资源,贵阳市政府、省教育厅、省科技厅联合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十三所在筑高校科研院所发起成立贵阳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联盟。

    这些平台载体,为贵阳“借梯登高、借船出海”,靠拢北京资源、引进创新要素创造了良好条件。

    这一年,首都科技条件平台贵阳合作站、北京技术市场贵阳服务平台先后收集150多个贵阳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需求,组织开展3次技术项目对接会,促成技术合作项目20余项。

    这一年,贵阳先后组织四批共500多人到北京进行“一站一台”推广应用培训和技术经纪人培训,22人参加并通过技术经纪人资格考试,成为贵阳首批技术经纪人……

    珍惜今天,才能拥有明天,把握今天,才能收获未来。在京筑创新驱动区域合作的征途上,我们相信,双方必将继往开来,再创辉煌!本报记者 杨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