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照片比当代摄影行情要好?
尽管PHOTO SHANGHAI(上海影像艺术展)按下了“快门”——作为国内首个摄影博览会,于9月9日落下帷幕,迎来了25000名观众。但它所期待定格的瞬间,最初一定不是这样的:大批手持相机或手机的观众,在这些“可收藏的艺术品”前,咔嚓一下,把它“收藏”了。
“中国人对于影像的热忱,是世界上所罕见的。”上海影像艺术展总监亚历山大(Alexander Montague-Sparey)这样评价说。据他估计,在互联网上,来自中国人拍摄的照片上传量,每天在2亿张左右。
这是亚历山大想来中国建立这个摄影博览会的初衷,这个充满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门类,似乎完全可以复刻类似十年前中国当代艺术架上绘画的辉煌,从那年的纽约秋拍开始,中国当代艺术架上绘画在收藏市场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在去年秋拍时跨过了单幅亿元门槛。
版数失控
中国的复杂性也许超乎这些国外资本的想象。摄影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也曾被国内外艺术拍卖行所关注,但最终被认为是一个失败而难以建立的市场。需要厘清的是,目前国内流通的摄影作品,主要集中在老照片、纪实摄影和观念摄影三个范畴。而老照片的市场,仍是国内主流。
阿尔伯特·沃森(Albert Watson,), Lisa Kauffmann, Italian Vogue, Carlo Tivoli, Paris, 1986
尽管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在今年春拍时推出了尤伦斯收藏当代影像单元,拍卖了37张照片,其中中国当代摄影的代表性人物王庆松创作于2003的作品《跟我学》拍得148万港币(含佣金)。但这可能是尤伦斯夫妇屈指可数不成功的收藏个案之一,在2006年纽约拍卖会上,尤伦斯夫妇曾以31.84万美元(约195万人民币)竞得这件作品。
版数失控,是国内摄影收藏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摄影市场近些年很低迷,主要还是版数的问题,重复的影像不断重复地被消费。你一定会希望每一年拍卖都能看到不同的作品,所以你不可能重复消费同样的东西。这个问题不是拍卖公司所能解决的,这是要艺术家从根本上去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改变他们的观念,控制他们的版数,市场的问题没有办法解决。”香港苏富比当代艺术主管林家如说道。苏富比表示,并不打算近两年内举办针对摄影板块的专场拍卖。
王庆松可能是国内目前最成功的观念摄影艺术家之一。“一开始,我的版数是每件做10张大尺寸,20张小尺寸;后来变成6张大尺寸,10张小尺寸;直到2007年开始,所有的作品都只有8张版数,不分尺寸。”王庆松介绍道。
这算是成熟艺术家的自我控制,而至今很多年轻摄影师仍然坚持大、小两个尺寸多个版本。“2003年之前的摄影作品市场整体是有问题的,量很大,现在还是在‘擦屁股’阶段。有一年,我看到梅兰芳的老照片拍卖,我也特别喜欢,当时说是市面上仅此一张,就准备去竞拍,结果它的价格超出了我的预支,但在随后一两年内,类似的照片,又频频出现,现在想来,没有去购藏也算是幸运。” 王庆松说。
除了版数失控外,专业摄影画廊以及经纪人的缺失,也是导致整个摄影收藏混乱局面的原因之一。参加上海影像艺术展的中国本土画廊整体数量和质量普遍不如国外专业摄影画廊,诸如香格纳这些本土比较成功的当代艺术画廊,也只是把摄影作为补充。
“中国和西方的摄影收藏市场相比,至少滞后了30年。从当代摄影的历史可以看到,从85新潮,到89现代艺术大展,几乎没有(中国)艺术家用摄影这种媒介表达。和国际市场相比,中国可收藏的摄影作品简直太便宜了。”来自北京的三影堂艺术中心创办人荣荣介绍道。在他看来,尽管摄影收藏市场滞后,但目前摄影创作并不滞后,国内很多摄影家的作品,在技术和观念上并不比国外艺术家弱,同时,他们拥有最让人羡慕的中国题材。
资本变局
推动国内摄影收藏的国外资本背景,也成为被关注的对象。投资人之一的Sandy Angus曾创办第一届Art HK(2012年被MCH集团收购,现已更名为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亚历山大本人也曾作为伦敦佳士得的摄影部总监。
这让人普遍联系起发生在当代艺术架上绘画身上的故事:曾经所谓的体制内主流,正越来越被边缘化——各种国立或私营美术馆越来越多悬挂起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而不是那些画院或美协的艺术家作品;这些曾经角落里的、见不得天日的残留,却似乎逐渐通过资本的运作占上了主流的舞台。
“中国的摄影收藏一直有一个困扰,摄影家协会主导的以纪实为大方向的摄影作品,与世界摄影史中的流通性没有任何关系。而拍卖行主导的‘老照片’有历史和文献的价值,但不一定具有艺术价值。”摄影收藏家靳宏伟说道,他从2005年开始大量收藏国内外的当代摄影作品。
在靳宏伟看来,国际主流的摄影市场体系,只涉及两个方面,资本和理论。理论为资本提供了收藏的方向,通过进行学术包装进入一级市场,再被资本所肯定。而在国内,还有个体制内的体系,这个体系豢养了大量的摄影家,他们生产了大量甜腻的风景照和人俗图片,但也许并没有太多的艺术收藏价值。“我收藏的摄影,都是作为绘画的摄影,在他们作品里,都有很个性化的点子,能够不断延续下去。”他说道。
事实上,国内的摄影收藏市场,曾经经历过一个小高潮。2006年11月华辰秋季拍卖会影像拍卖专场在北京王府半岛酒店成功举行。这是国内的首次影像拍卖专场,基本以传统摄影作品为主,其中著名的希望工程摄影师解海龙的“大眼睛”被追拍到人民币30万元。这被认为是摄影收藏市场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开端。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国外摄影作品价格急剧下跌,也导致了这个板块的短命。目前,只剩下华辰一家拍卖行仍在坚持拍卖摄影作品,但作品主要集中在具有文献价值的老照片及纪实摄影,而当代观念摄影触及并不多。
专访Alexander Montague-Sparey:收藏摄影正当时
记者:在中国影像市场中,老照片的行情一直水涨船高,但当代摄影这块,似乎还远远不及“老照片”的行情,您怎么看?
A:有两个原因。收藏家买黑白老照片,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看到其他的摄影作品,在中国专门从事摄影生意的画廊太少了,要知道欧美从事专业摄影的画廊90%都是当代摄影。收藏家只能通过拍卖会来进行购买,而拍卖行有很大的营销能力,这导致市场的转向。另外也是代际的问题,目前中国摄影藏家群体普遍四五十岁以上,他们很多都去购买黑白老照片,看上去具有历史感、文物价值,更保险。上海艺术影像展希望培养全新的收藏群体,可能是30岁——75岁之间,希望他们能够收藏当代摄影。
记者:对于中国的摄影藏家来说,摄影收藏可能刚刚起步,版数失控是最大的风险。你对收藏家们如何建议?
A:欧美的摄影市场是非常成熟稳定的,收藏家、艺术家是完全达成一致的市场,上海影像展之所以要带这么多欧美的画廊来,就是希望把一个成熟的市场展现给大家看。买辛迪·雪曼的作品,就相当于买毕加索那样保险。因为她的每一张照片都会被签过三次,艺术家、画廊、专家,严格保证不会出现版数失控,所以她能卖到100万美元一张的价格。欧美地区也出现过这样的阶段,比如美国人是从1960年代左右开始收藏照片的,整个摄影市场发展和成熟起来是在1990年代。中国也是这样的情况,不可能一夜之间就火爆。肯定至少要经过3到5年的成长时间。1975年是摄影史上最重要的一年,苏富比开始进行摄影专场拍卖。经过40年,我们才在上海举办影展。
记者:您自己是否也收藏摄影作品,您的标准是怎样的?世界范围内哪些当代摄影艺术家让您印象深刻?
A:我也是摄影收藏爱好者。对于收藏者来说,我有四个建议。首先,摄影收藏可能是世界上最私人的一件事。要收藏一张照片,首先要一见钟情。其次,摄影收藏必须要有主题,比如我喜欢建筑和时尚摄影,我就会在这两个领域去收集作品。第三,必须去非常有信誉度的来源找作品,不管是博览会、拍卖会还是画廊。最后,除了艺术价值外,摄影收藏还是有投资价值的,当然不能买有泡沫或贬值的作品。摄影收藏不是一笔小钱,所以要有智慧地把钱花出去。我所专注和收藏的摄影艺术家包括坎迪达·赫费尔、托马斯·施特鲁特、威廉·艾格尔斯顿、欧文·佩恩、杉本博司等。
记者:您觉得中国摄影师区别于欧美摄影师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的影像艺术家中,您觉得值得关注的有哪几位?
A:中国摄影艺术家从不模仿别人,具有非常强烈的个性和身份标识,哪怕我不知道这个摄影师是谁,但我能猜出这是中国摄影师的作品。中国艺术界在其他领域有拷贝西方的现象,但在摄影领域完全没有。我关注的中国摄影艺术家包括张达利、杨福东、王庆松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