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走进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东风镇草坪村,只见茶树、华山松、核桃树漫山遍野,十余万株树苗让昔日的“和尚坡”披上绿装。植树不仅催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且催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原来我们村,经济靠挖煤,一挖就是十多年,虽说钱挣了不少,可挖煤也挖出生态问题,村民的房子裂缝了,村里的耕地塌陷了,运煤车一过四处全是煤灰不说,晾个衣服都能晾成黑的,更别提人一下井,家里人有多担惊受怕了。”草坪村村民安爱情如是说。 为寻找发展新路,草坪村村民在老支书岳毕聪的带领下,开始尝试种起核桃树、柳杉和华山松。 刚开始村民植树的积极性并不高,村“两委”挨家挨户动员,还在村里营造全民参与氛围。日积月累,村民们开始积极投入到植树造林工作中,形成全民动手搞绿化的良好氛围。 2009年,在林业站指导下,岳毕聪动员并带领草坪村群众种植柳杉600亩;2010年,以岳毕聪为首的草坪村“两委”班子组织群众在北风洞种植青松子2222亩,发动群众种植茶树700亩,完成核桃树种植300亩,并强化林业管护工作;2011年,草坪村“两委”班子率村民种植茶树700亩,完成核桃树种植300亩;2014年,草坪村群众有计划种植柳杉1000亩,种植杨柳100亩…… 草坪村荒山荒坡,路边沟帮壕沿,凡是能植树的地方,村“两委”班子都尽力引导村民积极植树造林,按照“谁栽树、谁拥有、谁管护、谁受益,经林业批准采伐林木个人受益”的原则引导实施。几年下来,村民既提高了个人经济效益,又改善了全村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当地森林覆盖率。 “我家种了十多亩核桃林和苹果树,一年能挣3万多元,打理完核桃和苹果,还有空闲种地、打工增加收入。”东风镇元木村村民王家园介绍说。 从“黑色经济”到“绿色经济”的转变,正是东风镇转型发展的缩影。 长期以来,东风镇在坐享资源经济带来的巨大财富时,也饱受环境污染严重、安全事故频发等诸多难题困扰。为摆脱资源依赖、创新发展模式,该镇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一举求多效、激活全盘棋”的效果。 如今,东风镇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不仅连片种植高原生态蔬菜、高原中药材、高原干鲜果树,而且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东风镇梯田村的冷水鱼养殖、鲁章村的梅花鹿养殖和鲜果树种植、黄泥村的金秋梨和肉牛养殖、格书村的肉猪养殖、元木社区的核桃示范种植、文明村的肉兔养殖等示范产业基地和示范专业合作社,业已成为产业板块的龙头产业。 绿水门前绕,家园歌声飘。不仅如此,东风镇还筹资3380万元实施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筹资1000万元实施矿山复绿工程,建成生态文明家园495户,打造市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示范点3个,极大改善了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 “我们不仅要走扶贫产业发展之路,还要走持续健康的生态发展之路,走好有高原山区特色的脱贫攻坚路。”东风镇党委书记许如龙如是说。诚如斯言,转型之后的东风镇,这个乌江源头第一镇,如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一个山上有果园、山腰有产业、山下有景观、河堤治理更规范的山水宜居特色小城镇已然跃居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