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春节三次“遇堵”看“治堵”

23.02.2015  22:45

新华网杭州2月23日电(记者 黄深钢)过去总把某些“拥堵”归因于中国人喜欢“”,是公民道德素质问题,今年春节期间,记者在旅游中好几次“遇堵”,但感觉单纯把“拥堵”看成是由公民素质低下导致的,恐怕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一次“遇堵”,是在一处名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乡村景区换乘车站。记者看到,这是一条断头路,路的终点有很大一块空地,车辆得在此调头。有车再接人去下一个景点。

记者好不容易看到一位胸前别着牌子的景区工作人员,得知新到的人要去空地排队上车。

问题就出在这里。一辆公交车开到空地上,打开门下了一拨客人,排在最后的十来个壮小伙就趁先上了等候的车子,这下排在队伍前面的人们不答应了,让他们下车,但他们不理睬。车门开着,更多原本排在队尾的人干脆挤了上去。而前面的一群人愤怒地堵在车前,用手把车窗和挡风玻璃拍得“啪啪”响。

司机吓住了,干脆把车停了下来。这条狭窄的路上瞬间就堵上了,谁都不肯罢休。新来的空车也被堵在路上,几百号人就这么耗了1个多小时……

最后新来的空车堵在路上达6辆之多,排队的人、堵车的人一看,发现都有座位,这才“呼啦”一下散开,各自挤上了空车,全顺当了。

从经济学角度讲,增加供给,才是缓解紧缺型矛盾的最佳方案,所谓文明、秩序,在当下,当某些人多嘴杂的场合,就显得有些软弱无力。

当然,也要充分看到文明素质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素质低下的人,必须要有相应的教育和惩戒,管理不能缺位。这一点在第二次“遇堵”时就明显体现了出来。

这次“遇堵”,是在从景点返回大门口游客中心的路上。这个景点在山区,离景区大门有10多公里的狭窄山路,仅有两车道。

在进景区时,广播里反复播放“景区不许私家车进入,游客统一乘坐免费接驳车。”记者是自驾游,在买门票的时候虽然被旁边的村民拉到一边,说“给100块钱,就放你的车开进去”,但想了想还是抵住了“诱惑”,乖乖多花了几十元买景区公交票,结果进了景区才发现,私家车把路全给堵上了。

按照原计划,记者在这个景区的时间是2小时,然后打算去另一个景区。可当天在该景点游览时间不足1小时,中间步行、等车却花了2小时,最郁闷的是,12公里出景区路又给堵了2小时,到大门口已是晚上8点。

这次“遇堵”,显然是有人破坏了游戏规则。无论是游客自驾车贪图方便,还是景区保安贪图小利私自放行,貌似各得其利,其实损害的是所有人的利益。每个自驾车多交的钱,都是冤枉钱;而景区管理的失误,让不少游客赌咒发誓,回去宣传再也不推荐朋友来这里玩……

双输”的结果表明,采取严格统一的市场监管,是维护每一个市场参与者利益的最佳办法。

第三次“遇堵”是在归途乘坐高铁。虽然是电子自动检票进站台,记者在许多城市感到很方便,但这次又给堵上了。

离高铁开车还有15分钟时,开始检票,眼看原本散落在候车厅各处的人“哗啦”一下全部挤在了3个检票口,记者老老实实排队,便愣是到最后1分钟才被工作人员临时打开了一个新口子放进站台,票也不用检了,用百米冲刺的速度上了火车。看后面仿佛还有一些老人和孩子跑不快的,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赶上车……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这就是风险预期管理不到位。车站应该知道人多,就该多开几个闸口检票,或者多组织点人维持秩序,或者再提前一点检票。

春节期间三次“遇堵”,当然存在公民道德下滑、文明素质不高的因素,但也不可全部归因于此。因为,大部分“遇堵”更像是人的本能:都想更快、更方便,只是这个本能恰恰导致了每个人都变得更慢、更混乱。因此,作为管理者,要了解人的本能,及时加以疏导和加强管理。

记者想,对于如何“治堵”,是不是应该多运用一些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告诉大家该怎么办,而少一些站在道德高处,告诉人们该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