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州制造”迈向“贵州智造”
贵州省国防科技与装备工业实现新跨越——
航天十院研制生产的产品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
奇瑞万达客车公司生产的新能源汽车
兴富祥高端数控机床
詹阳动力生产的首款极地全地形车
贵飞研制的“山鹰”高级教练机
核心提示
“十二五”是我省工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时期,省委、省政府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工业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排头兵”。
在工业快速增长和省内需求扩大的双重拉动下,作为工业基础产业的国防科技与装备工业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超额完成“十二五”制定的目标任务,实现新的跨越,从“贵州制造”迈向“贵州智造”的步伐更加稳健。
产业发展 又好又快
“十二五”,我省国防科技和装备工业在国防科工局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迎难而上、真抓实干,取得了军品任务全面完成和产业规模持续提升的“双丰收”。
回眸刚刚过去的五年,我省国防科技与装备工业发展亮点纷呈:
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国防科技与装备工业总产值从2010年的340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1100亿元,产业规模是“十一五”末期的3.2倍,超额完成“十二五”发展的预期目标。
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五年中,全省装备制造业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77.6亿元,增速25.4%,增加值是“十一五”末的3倍。
贡献率提升。国防科技与装备工业增加值在工业中的占比达到8%,较“十一五”上升3个百分点。
国防科技工业平稳较快增长。2015年,全省国防科技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6亿元,较2010年增长43%。
工业投资快速增长。五年共完成工业投资1998亿元,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
产业主体迅速增加。全省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由2010年的250户增加到2015年的500户,实现翻番,成为支撑产业规模扩大的重要基石。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以创新为引领,装备主机产品研发取得突破,全省开发了高速工程车、数控机床、轨道交通、应急装备、燃机控制装置、高压医用氧舱等一批国内先进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詹阳动力研发的我国首款极地全地形车作为首批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参加了我国第32次赴南极科考工作。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国家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评为“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成为首批7个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之一。
军民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十二五”期间,我省军工企业利用军工技术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发民用产品,军工企业累计完成民品产值582.1亿元,省内企业军民协作配套不断深入,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的民口配套企业达14家,获三级以上军工保密资格认证的民口企业达28家,军民结合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省级和贵阳、遵义、安顺三市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军民融合改革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军民融合政策环境不断改善。围绕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遵义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军民结合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及安顺民用航空产业基地等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形成了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检验测试为一体的军民结合产业聚集区。
大力推动汽车产业发展。2015年全省推广新能源汽车2868辆,建设充电桩480个,下达省级补助资金2537万元。推动甲醇汽车项目落地和试点工作,吉利贵阳甲醇汽车生产线建设项目正式动工,启动贵阳市300辆甲醇出租车投入运营。帮助贵州万征和六盘水铁马两家专用车企业建设项目通过国家工信部备案,支持奇瑞万达、贵州万征分别通过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专用车生产企业准入考核,贵阳普天新厂址通过工信部审查。
积极实施智能化改造。组织编制《贵州省“互联网+”协同制造专题调研报告》,摸清我省企业“互联网+”协同制造和智能制造现状和水平。编制《贵州省“互联网+”协同制造专项行动计划》,并与《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行动的实施意见》下发全省。组织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力源液压公司成为国家首批46户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之一,遴选中航黎阳、惠水西南水泥、贵州翰凯斯等9户企业开展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研究制定《贵州省工业云总体设计方案》,加快推动工业云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平台。
扩大规模 补链升级
“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国防科技和装备工业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阶段。
我省国防科技和装备工业面临的机遇,从外部环境看,国家大力推进国防与军队体制重大改革,在国防科技工业布局、体制机制、重大专项方面实施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快实施供给侧改革,积极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全国装备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等我省具备一定基础的产业将成为增长点。从内部条件看,省委省政府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省内交通环境改善,大数据产业提早布局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国防科技与装备制造业多年的技术和人才积淀,为我省国防科技和装备工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
“十三五”时期,按照省委、省政府“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总要求,我省国防科技和装备工业将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中五大工程实施和国防科工局“十三五”六项重点工作,以军民融合、智能制造、改革创新为着力点,以“百千万工程、千百工程、两双行动”为抓手,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努力实现跨越发展。
扩大产业规模,推动补链升级。围绕“工程机械、能矿机械等传统装备要稳,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装备等新兴装备要快,农业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特色装备要大”的目标,以新能源汽车等主机产品为龙头,加快装备制造业补链升级步伐,提升省内配套能力,建设热表处理等关键基础工序和装备产品试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做大做强工程机械、能矿机械、农业机械等传统、特色装备产业链,形成新能源汽车、航空、智能制造装备等高端装备产业链,着力打造3条以上五百亿级产业链。加快产业聚集,打造一个以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千亿级产业园区,一个五百亿级产业园区,建设国家级军民融合基地。
加强军工能力建设,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以国家重点型号、重点工程为牵引,积极参与型号研制、生产和配套,实现军工投资加速、能力提升。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推动军民深度融合改革,在推动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资源共享等方面,争取政策支持,支持和培育国家动态保军、军民结合重大项目,促进军地资源共享。根据武器装备生产和军工企业配套需求,不断扩大“民参军”企业规模。
智能制造 推动创新
目前,我省国防科技与装备工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工程技术中心2个、院士工作站11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7个,各类科研人员2.7万人,企业技术中心占全省工业企业技术中心的33.68%。
加快智能制造的发展,将是我省国防科技与装备工业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突破口。
结合我省产业的特色,国防科技与装备工业将加快智能制造发展,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大力发展智能装备,提高数控机床的数控化、智能化水平,结合我省产业特色,研发和应用电子产品、镁铝自动化生产、特色食品行业灌装加工等智能制造机器人。
推动“互联网+”协同制造企业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围绕工程机械、节能空调、电梯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企业制造资源和制造云服务,推动制造业由单纯产品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
建设贵州工业云平台,打造贵州工业互联网试验网,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
重点建设航空发动机、航天、汽车等2至3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依托工业互联网,打造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0家,试点企业效率提升20%,成本下降20%,节能减排10%,智能制造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以上。
今后五年,按照国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我省国防科技与装备工业将结合“千企改造”、“百企引进”工程和“双培育”、“双退出”行动计划,加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选择100户以上产品有市场、发展有潜力的企业,运用“互联网+”、智能制造等新技术对生产线、生产车间实施改造升级,有序推进装备制造业的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及服务化。
瞄准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智能制造等热点和朝阳产业,着力引进国内外500强企业落地贵州,实施一批高端装备重大项目。
围绕主机产品加大支持力度,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培育孵化一批科技创新型、新业态的装备制造企业,形成主机与配套、制造与服务协同发展的格局,新增规上企业300户。
综合运用国家对汽车、铸造及矿用机械等行业准入政策及规范,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利用兼并重组等手段,推进“僵尸企业”和过剩产能有序退出。
当前,我省国防科技与装备工业发展势头迅猛,有基础、有方案、有行动、有措施,推动“装备制造”迈向“工业智造”阶段,开启贵州智能制造全新时代。
预计到2020年,我省国防科技与装备工业总产值将达2600亿元,工业增加值6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6%以上,工业占比提升到10%,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刘定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