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献策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建设

16.03.2016  11:33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来自贵州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如何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这一重要议题,进行积极建言献策,为多民族聚居贵州的文化品牌建设与塑造,提供了有益的启迪和思考。

  顾久委员: 让民族特色文化“活在当下”

  “多层面关心”和“多形态传承”,全国政协委员、省文联主席顾久,用这两个“多”来总结“十二五”期间,贵州多元民族文化蓬勃发展的盛况。

  在顾久看来,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政领导的关注、学者专家的努力和广大贵州民众的协同。同时,多彩贵州民族文化也呈现出多形态传承,“比如阳明文化、三线文化、长征文化等,既有贵州地方的地域符号特点,又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提炼和传承。”顾久说。

  在谈及原生态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关系时,顾久建议,应该像保存动、植物“基因库”一样,将我们能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原生态文化内容,用文字、图片、录像等方式忠实纪录、精心保存下来。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创新发展更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有效的传承,我们要珍视贵州的民族文化,同时创新贵州的民族文化,实现在创新中传承和传播。”顾久说。

  同时,顾久指出,贵州的人文精神还需要进一步精炼和宣传。传统优秀文化和民间文化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提炼和传承,使其“活在当下”。“我们要在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中,推动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山地文化、传统文化相互链接、融合,走出贵州文化在当代的创新性发展之路,进一步树立起贵州人的文化自信,进而增强发展自信。”顾久说。

  姜刚杰委员: 把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软实力”

  全国政协委员姜刚杰说,近年来,贵州文化多元一体、和谐共生的特质已得到广泛认同,全省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为推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在他看来,在下一步的发展中,贵州要延续和借鉴“十二五”经验,持续不断打造精神高地,多出文艺精品,构建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改革和创新的理念,深入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努力做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既要让人民的物质生活更殷实,又要让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丰富”。

  其中,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姜刚杰关注的重点。“原生态民族文化是贵州的优势,也是贵州的根和魂。”姜刚杰认为,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要把贵州省拥有的民族文化、山地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有机整合起来,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做“强”红色文化、做“亮”民族文化、做“优”山地文化、做“厚”传统文化,做“实”阳明文化,做“活”“三线”文化,让各种文化美美与共。

  “同时要积极支持并引导贵州优秀文化品牌、文化机构、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多彩贵州,实现互利双赢。”姜刚杰说。

  王菁代表: 民族工艺创新呼唤工匠精神

  “民族民间文化是贵州的宝贝,像我们的民族特色服饰、手工刺绣、土布纺织、蜡染等就特别受省外乃至国外的客人欢迎。”全国人大代表、兴义市布谷鸟民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菁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绣娘们的精美作品。

  身兼全国人大代表、民族企业家、布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多重身份,发掘、保护、传承、创新民族手工艺,一直是王菁履职路上的大事儿。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工匠精神”四个字,王菁深受鼓舞。“民族手工艺与工匠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在她看来,“工匠精神”意味着一种专注执着、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理念,只有把这种精神融入民族手工艺产品设计、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实现质的突破。

  “民族手工艺传承与保护的核心是人,想把民族手工艺做大,如果没有高技能的操作工和技术工,美好的愿景就落不到实处。”王菁说,是否拥有一支有基础扎实、水平高超的人才队伍,决定了民族手工艺的创新和发展能否最终实现。

  “工匠精神”离不开厚植的土壤。“老祖宗的手艺要传下去,没有人不行,单靠个体也很难支撑。”因此,王菁建议,要在加强政策支持与知识产权保护、培养工艺人才等方面对民间工艺企业予以引导、扶持和推动。“同时,要加强民间手工艺权益保障和传承人的保护,让他们能够专注于制作本身,把产品做到极致。”

  欧阳黔森代表: 用更多文艺精品展示多彩贵州

  “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标签和根本。而就贵州而言,神奇、多元的文化更能够彰显多彩贵州的风格与气派。”全国人大代表欧阳黔森说。在他看来,“贵州有很多独特的重大题材,既能展示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还能展示贵州人民的自强自信。作为一名文艺创作者必须立足本土,深入挖掘贵州创作资源,通过精品力作提升多彩贵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欧阳黔森一直致力于贵州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他来说,讲好贵州故事,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展现贵州气派、贵州风格,已成为了一门必修课。

  肩负“文化人”的使命,欧阳黔森一直为贵州文化鼓与呼。从《奢香夫人》到《二十四道拐》,近年来,由他领衔主创的多部讲述民族文化、革命历史、现实生活等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说,“贵州已吹响了文化强省、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号角,作为一名文化战士,我们应该深入基层,生产更多富有贵州特色,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能体现贵州时代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精品力作,让文艺创作旺起来。”

  “还有很多贵州题材有待挖掘,由于我们只是低层次地开发和使用,没有形成贵州文化巨大的影响力。”欧阳黔森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大对贵州本土特色文化作品的扶持,特别是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政策和金融扶持力度,创作更多经典的贵州文化作品,凝聚发展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