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生畏的“虎”式坦克
原标题:令人生畏的“虎”式坦克
兵器档案
姓 名:“虎”式坦克
出生日期:1942年
籍 贯:德国
代 表 作:《狂怒》
如果你对“钢铁怪兽”坦克之间的战斗情有独钟,那么前不久上映的电影《狂怒》一定能满足你的胃口,呼啸而过的炮弹、轰鸣的引擎、燃烧的坦克,仿佛带我们回到了70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
尽管英国人最早发明坦克,但真正将坦克发扬光大的却是德国人。早在二战前,以古德里安为代表的一批德国军官就意识到,坦克作为一种集火力、机动性与防护性于一身的强大武器,不应仅局限于为步兵提供支援和掩护,应将其集中起来,组成装甲集群。在二战初期,这一战术革新与“闪电战”结合,帮助德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场上的胜利。
莫斯科保卫战后,德国“闪电战”宣告破产,其装甲部队也失去了战争初期那种摧枯拉朽般的锐气。早期的德国坦克强调机动性、防护和火力三个方面的平衡,以适应“闪电战”的快速推进,虽然拥有数量和战术上的优势,但在面对盟军重型坦克时劣势明显。战事进入僵持期,这一缺陷被进一步放大,“虎”式坦克也在此时应运而生。在“着重提升火力和装甲,适度牺牲机动性”的指导思想下,“虎”式配备了精度高、射程远、威力大的88毫米主炮,厚达100毫米的正面装甲也足以抵挡大多数进攻,堡垒般的雄壮外形更是在心理上给予敌方极大的震慑。
虽然被希特勒寄予厚望,但“虎”式坦克的第一次实战经历并不光彩:1942年8月,“虎”式坦克首次在列宁格勒附近参战,表现糟糕,其中一半因为机械故障退出战斗,还有几辆陷进沼泽里无法动弹。1943年7月的库尔斯克战役,“虎”式坦克虽然比任何一款苏军坦克都更强力,但面对苏军严密设防的立体火力防线依旧损失惨重。之后,德军调整了战术,不再让“虎”式坦克担任冲锋陷阵的任务,而是将其编为小组,隐蔽在有利地形中,伏击偷袭,利用火力和装甲的优势与盟军坦克对射。这一新战术迅速解放了“虎”式坦克的威力:尽管在1943年后,德军不断失利,“虎”式很多时候只能充当掩护己方部队撤退的“救火队员”,但其强悍的战斗力还是给盟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在东线,斯大林-2重型坦克服役前,苏联坦克群一度只要发现“虎”式坦克就集体撤退,呼唤炮火支援;在诺曼底登陆中,“虎”式坦克的传说更是达到了巅峰,德国党卫军魏特曼上尉驾驶的“虎”式坦克,甚至在一次战斗中就击毁了25辆英军坦克和28辆其他车辆,让盟军患上了“虎式恐惧症”。
电影《狂怒》中,美军已经攻入德国本土,但一辆“虎”式坦克的出现还是令他们惊慌不已,一个车组甚至提出了“能不能绕过它”的请求。此时的纳粹德国败局已定,但这辆困兽犹斗的“虎”式坦克还是发出了最后一声长啸,它隐蔽在树林中,突然袭击美军坦克小队,先是远距离将一辆“谢尔曼”坦克的炮塔直接掀飞,又在近距离的对射中摧毁了另外两辆美国坦克,厚重的正面装甲甚至可以在500米的距离抵挡穿甲弹的射击,强大的火力和优秀的防护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最终,代号“狂怒”的“谢尔曼”坦克凭借更胜一筹的机动性,赶在“虎”式炮塔转动到位之前,攻击了“虎”式装甲最薄弱的后方,将其成功击毁。这一片段也反映出“虎”式的最大缺陷——笨重的炮塔没有液压助动系统,反应速度很慢。英国陆军曾算出:一个赤手空拳的人只要在距离“虎”式50米以内围着坦克小跑,就能让炮手不停地摇,直到累死。此外,高昂的造价也使得“虎”式的产量远远低于“谢尔曼”和T-34这些“老冤家”。战争后期,盟军绝对的空中优势和炮兵火力优势更是让身形庞大的“虎”式叫苦不迭。
有趣的是,作为当年战场上的“老对手”,“谢尔曼”坦克和“虎”式坦克今天却在博物馆里成为了“好邻居”。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它们似乎也在用沧桑的经历,诉说着不堪回首的往事。
(来源:中国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