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
一、概况
贵州仫佬族由古僚族群中逐渐发展而来。对各民族口碑传说和史籍考证,贵州仫佬族先于苗、汉等族居住在有关地域。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仫佬族有2.49万人,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麻江县、凯里市、黄平县,黔南自治州福泉市、都匀市、瓮安县,地处苗岭山脉北部、清水江上游的重安江和龙头河两大支流流域,地貌复杂,群峦起伏,山大谷深,间有少量的山间坝地。仫佬族村寨多是由同姓的父系血缘关系组成,一姓一寨或一姓数寨。
二、文化和风俗习惯
文化艺术 贵州仫佬族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民歌种类很多,有酒歌、情歌、古歌、地名歌、祭祖歌、姊妹歌、姑妈歌、苦歌等,押韵、排比。多是口头传诵,触景生情,即兴联唱、对唱或众人和唱,抒情叙理,音调婉转优雅,民间传说故事内容丰富。没有特有的民族乐器。
工艺美术 以刺绣、挑花和银饰品为主。
居住 居住地域基本连成一片,一般是一姓一寨,一姓数寨或数姓一寨。每个自然村寨有几十户至百多户,单一民族的自然村寨较多,呈小聚状况。村前寨后有果木竹林掩映,清爽雅静。多数自然村寨都有一株或数株高大的树木为“寨树”。村寨中有水井或挑水沟。每家住房相隔一定距离,门前有晒坝或院墙。建筑形式与附近汉族或其他民族构造相似,清洁宽敞。
服饰 民国以前,服饰具有显著特点,以后变化较大,与邻近汉族服饰基本相似。
节日 传统节日有仫佬年、撵社节、牛寿节、仫佬认定节等。仫佬年,每年农历十月第一卯(兔)日,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都打糍粑、酿酒、杀鸡、宰鹅、烹鱼、放鞭炮,有的杀猪,有的上街买肉,男女老少穿新衣,亲友互相走访,互相拜年。男女青年到村寨附近山上聚会,唱歌游玩,谈情说爱。老年人向孩子们讲故事,介绍先辈的业绩。之所以在农历十月第一个卯日过年,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仫佬族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洁白的兔子,农历十月初,农事已毕,选择卯日过年,祭祀祖先,子孙后代永远保持祖先本色,清白做人;另一种传说,兔为仫佬族祖先,农历十月初干完农活,庆祝丰收,感谢祖先庇护。仫佬族还把这一天视为良辰吉日,青年男女多在这天结婚。撵社节,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社”)过撵社节。是日,用棉花菜做饭,打棉花菜糍粑。这天不干活,不动土,即谓“忌戊”。男女老幼着装群集“撵社坡”玩山,唱歌、会亲、交友、尽情欢乐。牛寿节,农历四月初八,传统为牛过生日。这天让牛休息,不打骂牛,还要准备酒、菜敬牛王菩萨。给牛清理卫生、喂花糯米饭、吃茂草。仫佬认定节:这是贵州仫佬族为纪念仫佬族族别的认定而举行的纪念性节日。1993年6月15日,贵州在凯里召开“木佬人认定仫佬族庆祝大会”,仫佬族的代表罗世庆倡仪这一天为贵州仫佬族的民族认定节,得到与会的三百多位仫佬族各界人士的一致赞同。自此始,每年6月15日这天,在许多仫佬族聚居村寨要举行形式多样的纪念欢庆活动,人们举行座谈会,或走亲访友,叙谈民族变化发展历史,各村寨间开展唱歌、篮球、赛马、斗牛等内容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该节日以凯里市平良等地的活动为盛,每年参加欢庆活动集会的群众逾万人。
三、语言文字
贵州仫佬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民族文字。仫佬语有声母26个,韵母22个,声调5个,声母中有三个特点:(1)没有卷舌音;(2)摩擦音比较发达;(3)有小舌音,韵母与汉语接近,只多一个上高元音。仫佬语分为两个方言,即以麻江县下司镇龙里寨为代表的麻江方言和以凯里市大风洞乡重摆寨为代表的凯里方言,两方言语音有些差异,但基本可以通话。从语言系属上,贵州仫佬语与汉藏语系苗瑶语较为接近。五六十年前,在仫佬村寨还基本上通行仫佬语。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发展,各民族交往日益密切,现在除极少数老年人仍能讲本民族语外,普遍以汉语汉文为社会生活的交际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