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文明:230件古玉展现史前“和而不同”玉文化传承

28.06.2015  22:39

新华网呼和浩特6月28日电(汪永基)日前在内蒙古博物院开展的“见证文明,红山与中国史前玉文化特展”中亮相的包括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和齐家文化的230件史前古玉引起社会公众和学术界关注。著名考古学家、内蒙古博物院院长塔拉说:“这次突出考古学不同文化类型史前玉器向公众组合展示,解读中华文明初创与传承,是一次及其有意义的尝试。

塔拉强调,红山文化是发祥、发展于6500年至5000年前蒙东辽西地区率先进入文明初始的考古学文化,以其出土玉龙为代表的组合玉器对其史前华夏地区的文明促进和推动具有明显的考古学意义。

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介绍,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作跨文化比较,考古发现于安徽长江巢湖流域的5000余年前的凌家滩文化,发现于环太湖流域4000余年前的良渚文化,发现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3000余年前的齐家文化等不同考古学类型中,出土玉器的用料、形制和工艺等方面即有其明确的文化个性,又有其明显的传承关系,是我国古代先民传承尚玉、用玉、制玉和赏玉观念的完整呈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斌指出,我国史前时期考古学文化在玉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交流、借鉴和吸收的现象,使之不同文化类型蕴涵的强势因素在发展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创新、流传与重新组合。他举例说明,红山文化出土玉器中的斜口箍型器与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龟型插签祭祀响器就有特殊的传承因素。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田广林介绍,通过观摩这次展览中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时期组合的230件古玉展示,以及对以红山文化为中心的中国文明起源之玉学观察,可以明确看出,以礼器功能玉器为祭祀平台而发展成为传承有序的礼仪制度,逐渐在不同族属之间融合交流传承,形成中华文明类型“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基本特征。

一位来自北京的观众在观摩展览后感叹,史前玉器跨文化的组合展示不仅体现主办方特色的学术创意,见证渊源流传和极富特色的中华文明,这些精美的展品也是贡献于世界文化宝贵遗产的物质财富。

据主办方内蒙古博物院介绍,展览至9月25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