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问题改写政治版图 美伊30年“书剑恩仇录”
当地时间2015年7月14日,奥地利维也纳,伊核问题六国、欧盟和伊朗在维也纳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使这场持续13年之久的国际争端最终得到了圆满的政治解决。这份协议共约100页,包括主体部分,另外还有五个附件,分别涉及制裁问题、核领域问题、六国与伊朗联委会的工作、核能合作以及协议执行计划,其内容涵盖了解决伊核问题涉及的所有关键领域。另外,此次达成的文件还包括联合国安理会的一份决议草案。
视频: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重点一览 来源:央视新闻
中新网7月16日电 (孟湘君)随着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达成,伊朗就核问题谈判终于迎来历史性时刻。伊朗总统鲁哈尼认为,伊朗将开启“与世界关系的新篇章”,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对协议达成表欢迎。十多年来,伊核谈判曲折多艰、晦暗灭明,其背后映照的,是30多年间,美伊关系的微妙变化。
【案剑瞋目】
伊朗核问题一步步发展到今天,与美国有着莫大关系。事实上,上世纪50年代,伊朗最初开始核能源开发活动时,还曾得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支持。
但在1979年,一场革命改写了伊朗的政治版图:推行西方化、世俗化君主立宪的巴列维王朝被推翻,崇尚反西方化、政教合一的霍梅尼在流亡多年后上台。美国在望洋兴叹低估了什叶派革命“热度”的同时,也明白其眼中的伊朗,已变成一颗“不听话”的“棋子”。
次年,美国宣布同伊朗断交,并正式对伊实行经济制裁。自此,美国开始干涉伊朗核活动,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
与美国交恶,没有让伊朗停下核发展的脚步,反而由于要面对这个时不时在周边游移的“强大敌人”,伊朗坚定了秘密建造铀浓缩设施和重水反应堆的决心。小布什政府将伊朗冠以“邪恶轴心国家”的称呼,让伊朗人恨得牙痒痒。很多伊朗人期望为国家插上“尖刀”,刀锋自然是朝向它的敌人——美国 。
2002年8月,伊朗中西部两座看似不起眼的城市——纳坦兹和阿拉克被美国人纳入眼中,令他们拍桌而起。——这两处地点,被盛传是伊朗核设施的所在地。
次年春,时任伊朗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承认,纳坦兹核设施确实存在,但提炼的只是用于核电站所需的低丰度浓缩铀。国际原子能机构随后认定伊朗进行铀浓缩活动,且没有按照规定接受核查。
想在美国人眼皮子底下搞核武器?美国以加粗的问号对伊朗提出“严重质疑”,多次警告伊朗停止与铀浓缩相关的活动。
不过,在国际社会斡旋下, 2003年底,伊朗正式签署国际原子能机构提议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议定书,并一度暂停浓缩铀活动。
但伊朗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就铀浓缩问题的分歧没有解决。伊朗坚持要求自己和平利用核能资源的权利,美国则毫不让步。
【刀光剑影】
2006年,一系列碰撞交汇的连锁反应,令伊核问题再度升温。随着支持推动核项目的内贾德当选伊朗总统,伊朗当着国际原子能机构代表的面揭下封条,恢复铀浓缩设施运转。英法德等西方国家宣布中止谈判。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正式介入伊朗核问题。为迫使伊朗放弃核活动,截至2010年,安理会共通过6份伊朗核问题决议,实施4轮制裁,包括冻结伊朗核计划相关人员和企业在国外的资产、禁止向伊朗转让核技术、禁止伊朗进口重型武器装备、进行任何与可运载核武器弹道导弹有关的活动。
安理会的决议,加上美国的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威慑,引来伊朗强烈反弹。伊朗对西方施以强硬姿态,其不断对美国隔空喊话,表示不惧美国制裁,其军舰多次巡航霍尔木兹海峡、全种军演展示兵力;美国也不断在伊朗周边做“小动作”,与伊朗“宿敌”以色列抱团并在波斯湾搞三十国大规模军演,发出警示,遏制伊朗地区影响力。
另一方面,大家坐回谈判桌前,政治解决才是最终出路,日益成为国际社会普遍的呼声。美国在内的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英、法、俄、中与德国六国官员自2006年起多次举行会晤,寻求伊核问题解决方案。有关伊核问题的六国磋商机制渐然成形,与伊朗方面的谈话也在随后的几年里时断时续地展开,但难见成效。
在伊核问题令美国人头疼的那些年里,美伊关系基本处在刀光剑影的“坚冰”状态中。虽然这期间,伊拉克战争被认为一度给美国和伊朗改善关系带来转机,但这后来被证实,只是昙花一现。
比如说,伊朗2011年俘获一架美国RQ—170“哨兵”无人机,并在三年后将其“成功复制、试飞”,不要说对普通伊朗民众来说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是连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都感到满意,自称“高兴和难忘的一件事”。
【解剑著书】
2013年8月,伊朗温和改革派代表鲁哈尼从内贾德手中接下总统“权杖”,美国等西方诸国反应迅速地陆续发出祝贺鲁哈尼的讯息。有人敏感地嗅到,美伊间长久以来的“仇敌”氛围,即将嬗变。
铀浓缩问题,是这场延续十多年、曲折回环的谈判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保障规定,民用级浓缩铀的纯度可以达到20%;而纯度超过90%的浓缩铀可被用来制造核武器,因此也叫“高浓铀”或称“武器级浓缩铀”。
伊朗所提炼的低浓度浓缩铀浓度则在20%左右,但在西方国家的要求中,这一浓度是过高、无必要的。
2013年10月,日内瓦,伊核问题六国与伊朗坐回谈判桌旁。这是鲁哈尼政府成立后,各方首次“握手言核”。经过一个多月反复磋商与磨合,各方达成了解决伊核问题第一阶段措施协议。这一临时协议于2014年4月,以新的框架协议形式得到了延续。在框架协议中,伊朗同意用15年时间将低纯度浓缩铀储备减至300公斤,且纯度不高于3.67%。美国则需逐步解除对伊朗各方面的制裁封锁。
虽然谈判桌上,充满了利益的冲突、度量和妥协,充满了谈判代表的言辞、锋机与博弈,和谈毕竟一场又一场,渐次承接了下来。
今年6月30日,各方齐聚维也纳,为达成伊核问题全面协议进入冲刺阶段。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各方代表进行了高密度、“满负荷”的磋商。
最终,7月14日,由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莫盖里尼和伊朗外长扎里夫共同向全世界宣告:十余年的伊核谈判跑到终点,30多年的伊核问题,终于通过一纸文书,达成了一个似乎皆大欢喜的“双赢”局面。
虽然协议能否得到执行,还存在未知变数,但我们仍有理由相信,历史会记住这一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