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杨云接受新华网专访
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杨云在参加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期间,应新华网邀请,于2017年4月19日晚,做客新华社贵州分社,接受新华网的专访,以下为访谈文字实录。
主持人:
贵州省有254万残疾人,占总人口的6.4%,在持证的100万残疾人中,列入精准扶贫的有26万人。理解和关爱残疾人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不能让一个残疾人掉队。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理事长杨云做客新华访谈,和大家一起凝聚力量为残疾人奔向小康助一臂之力。
杨云:
贵州省有254万残疾人,占总人口的6.4%,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在持证100万残疾人中,列入精准扶贫的有26万人,比例还是很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实现小康同样不能让一个贫困残疾人掉队。关爱残疾人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贵州省委、省政府对残疾人工作非常重视,2016年初省政府以一、二号文件的形式,连续出台了《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同步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贵州省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实施办法》,为全省残疾人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主持人:
谢谢理事长,“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残联在帮助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方面,我们取得了哪些成绩?
杨云:
回顾“十二五”,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一路走来,在各级党委的重视尤其是各部门的支持和理解下,可以说成绩斐然、可圈可点。最重要的是残疾人康复,还有扶贫、特殊教育、就业创业、残疾人维权和体育文化方面,
在残疾人脱贫攻坚当中,残疾人康复是很重要的一环,它承载了残疾人恢复健康、过上正常生活、改变命运的期盼。回顾起来,残疾人康复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突出成效:
基础设施建设,也就是残疾人康复中心、托养中心的建设。“十二五”期间,全省建设18个康复中心和76个托养中心。这些省、市(州)、县三级康复中心尤其是托养中心的建设,为残疾人康复、托养、日间照料创造了有力条件,减轻了社会和家庭负担,国家在这方面投入支持相当大。
主持人:
按规划来说这些康复中心、托养中心总共能容纳多少人,有这样的数据吗?
杨云:
全省进入康复和托养中心的残疾人在整个帮扶对象中占比不到10%,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对残疾人在康复中遇到的困难,我们进行了救助。据统计,为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1.5万件,完成1000多名成人助听器验配,帮助了2000多名智力残疾儿童康复训练,也为1.7万多具有精神障碍的智障残疾人提供了药品补助,为残疾人进行矫形器适配3000多例。
作为“十二五”期间一个的亮点,贵州省残联实施康复重点工程“百万贫困白内障扶贫工程”,手术总数接近5万例。通过中央匹配、地方医保、农合和自身投入,贫困残疾人不花一分钱,能够满足他的治疗需求。
主持人:
在残疾人教育这块我们做了哪些工作?
杨云:
残疾人受教育和技能培训因素对于其创业、就业的帮助很重要。我们对残疾人就学予以补贴,2011年到现在,全省考取大专以上的残疾人学生2700多人,我们每人一次性资助2000元。贫困家庭的残疾人学生,除去年开始起免学费以外,各级政府和残联还对考上中专以上的贫困残疾人进行特惠补助。
主持人:
省残联这些年在残疾人创业就业方面的工作如何?
杨云:
在残疾人创业方面,全省开展了“残疾人百点千户万人创业就业工程”,全省先后投入了2亿多,创建残疾人就业示范点713个。整合资源扶持残疾人家庭创业5000多户,培训残疾人3万多,新增残疾人就业4.5万多人。
残联牵头,在住建部门的支持下,对全省残疾人的危房进行改造,总计投入3.1亿元,对近10万户农村残疾人家庭进行了危房改造。
借助中央支持,对残疾人创业就业实行扶贫贷款贴息,用600万资金撬动银行贷款1个多亿,扶持了近4千多户残疾人家庭,稳定了就业发展了产业。
主持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因此残疾人维权显得非常重要,省残联在残疾人维权这块做了哪些工作?
杨云:
省残联首先是通过全国的“助残日”开展普法宣传,营造学法、敬法、守法的社会氛围,增强残疾人遵纪守法的意识。
对残疾人的信访、来访,形成了省、市(州)、县三级联动,热情回复,做到每一项都有回应。残疾人反映的问题,交由所涉及部门和单位进行分解,目前来说做到了省、市(州)、县三级都有回应。有残疾人朋友提到了创业需要燃油补贴,残联近五年给近8万多辆残疾人机动轮椅补贴了2千多万燃油补贴。
主持人:
我们在家庭无障碍改造这块有没有做些工作?
杨云:
有,这和危房改造是配套的,比如这10万户危房改造当中,同时进行无障碍改造,但是无障碍改造没有这么多,主要针对重度贫困残疾人家庭。
主持人:
贵州省残联近五年取得的成绩确实可圈可点,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生活提供了保障,为促进残疾人同步建设小康社会,共享文明和谐成果做了非常积极的贡献。展望“十三五”省残联有哪些工作,有什么亮点值得期待吗?
杨云:
发展上有这么几个亮点:
残疾人教育方面,根据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设计的标准和规定,2016年9月28日贵州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正式开学,而且当年实现了首批招生,填补了我省中等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空白。
据统计,贵州省各类残疾人当中,15岁以上的残疾人文盲率高达48.5%,中等学校的成立是一个福音。
在原来的“百点千户万人”创业就业同步小康行动的基础上,今年又有新突破。首先是通过重点示范带动,如安顺西秀区,毕节织金和铜仁江口,尤其是西秀区实现了残疾人托养由兜底托养向就业脱贫转变。原来到托养中心主要是予以日间照料或者养老。上述托养中心通过引进企业,让残疾人子女(健全人)或者是托养中心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进行简单劳动,就近就业,增加收入,这个模式原来叫“托养兜底解决扶贫”,现在属于“创业就业扶贫”。
江口和毕节织金县主要是瞄准市场需求,搞生态优先、因地制宜、散合兼顾的发展模式,搞农村的养殖业、种植业、城镇服务业。
我们瞄准市场,市场需求什么我们就引导种植什么。只能是生态优先,不能是生产优先。因地制宜,你可以搞大的也可以搞小的,可以养殖也可以种植,根据残疾人自身的技能、文化、经验和创业就业激情等综合考虑。散合兼顾,有单户的也有联户的,有基地的也有公司的,多种形式。所以,很多残联都在不同的生产形式上帮助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变他们的生活水平。
主持人:
您给介绍一下人工耳蜗。
杨云:
贵州在人工耳蜗技术方面有突破,以往省内残疾人要到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手术,费用较高。现在通过残联的努力和各级政府支持,贵州省也可以开展这个手术,总共为1000多聋儿进行了补助,2000多贫困脑瘫儿童进行补助,同时为3000多例肢体残疾人辅助器适配给予补助,这些都是贵州省扶贫攻坚当中残疾人家庭中最急需、最紧迫的工作,涉及面比较广。
为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贵州省残联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筹建了贵州省康复医院,这将大大提高残疾人医疗康复水平,从省残联开展的康复训练、物理治疗走向了康复训练和医疗治疗相结合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