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社科院吴大华院长出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6月10日上午,贵州省文明委、人民日报社理论部、贵阳孔学堂联合举办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在贵阳孔学堂召开。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李军出席座谈会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打破思想禁锢。
座谈会由中共贵州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张广智主持,共有十一位来自贵州省内外的专家齐聚孔学堂六艺学宫,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省社科院院长吴大华研究员在座谈会上作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法律文化,为世界法治文明作贡献”主题发言,他指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内容丰富,其中包含着很多优秀的成份,概括地说,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民本主义的精神。其二是重视道德教化。其三是慎刑恤刑的司法理念。其四是主张以和为贵、强调社会和谐。中华民族传统法律文化中的这些内容包含了现代法治的成份,经过改造,完全可以为当前的法治建设服务。我们应该抱着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认真审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甄别和利用其中优秀资源,并赋予其当代价值,“古为今用”,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的有效对接,夯实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根基。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彭林在座谈会上指出:“孔子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方略,堪称治国理民的不二法门。将此方略落实在每个国民身上正是我一直所追求的事业”,“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很有希望在贵州这片沃土上真正发展起来。”
贵州省文联主席顾久在谈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的系统工程时指出,贵阳市云岩区进城务工受教育子女人共有48800多人,其中63%为农民工,他们无法回到农村,也无法融入都市。他们的孩子在民办学校里,大部分缺乏温情和公平的成长环境,这批孩子很可能在十年后怨恨乃至仇恨这个城市。他说:“他们的道德主要是从其符合阶层的‘社会土壤’中‘长’出来的,而不是从上而下‘教’出来的。”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指出,文化基因与精神标识并不远离我们的生活,是千百年来百姓日用而不知之道,“润物细无声”,有很强的生命力。郭齐勇说:“若能将‘仁义礼智信’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便能得以真正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