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刊登《望得见山水 记得住乡愁——聚焦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黔西南样本”》
人民网刊登《望得见山水 记得住乡愁——
聚焦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黔西南样本”》
9月中旬,走进山水小镇兴仁县巴铃,只见布依民居错落有致,清澈的小河穿城而过,两岸绿树成荫、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身处其间,乡愁自然无法抹去。
“我见证了家乡的美丽蜕变!”在巴铃生活了几十年的农家乐老板余朝礼看来,巴铃过去是“脏乱差”,缺乏有效的城市管理:河道内污水横流,垃圾漂浮;街道上垃圾遍布,尤其是在每周赶集后,更是一片狼藉。“这几年一直在变,尤其是去年以来,政府下大力搞特色小城镇建设,小镇的环境一天一个样。”让余朝礼更高兴的是,随着人居环境的改善,来镇里观光旅游的人正变得多起来,自家农家乐生意越做越红火。“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三分之二,现在客人来吃饭都需要排队,每天收入5000元左右。”
如果说巴铃镇的华丽转身只是黔西南特色小城镇建设中的一个个例,那么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布依小镇贞丰县者相、工业小镇兴义市清水河、文化古镇义龙新区鲁屯……如今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已是星罗棋布地坐落在金州大地上。
如何在坚守本土文化与城镇化建设中实现和谐可持续的融合?在特色小城镇化建设实践中,黔西南州始终坚守“人的城镇化”,不断强调城乡社会公共管理层次与管理网络不断构建的过程,是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等不断向农村流淌并与农耕文明不断融合的过程。“我们因地制宜建小城镇,每一个城镇都有它的特色和亮点,建设都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实现了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黔西南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单春生告诉说。
在城镇化的战略部署上,黔西南构建了以兴义市为核心、以七个县城区为节点,以汕昆、晴兴、惠兴高速,南昆铁路及国省干道沿线为城镇发展主轴的“一核七节点多轴”城镇体系框架,以改革创新为先导、产城互动为支撑、镇景融合为亮点、镇村联动为载体、民族文化为特色,实现小城镇组团式、串珠式、点状式的集群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集约、绿色、低碳、有黔西南山水特色的新型小城镇建设之路。
根据2015年5月监测数据显示,黔西南州城镇化率达到39.91%。据统计,2015年全州计划实施城镇基础设施项目160个,项目总投资204亿元, 1至8月已完成投资61.53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62%,新增城镇道路长度51.37公里。
生态宜居美家园 和谐发展新城镇
迈步在贞丰县者相镇宽广的者相大道上,身边的美景足以满足你对布依小镇的所有想象。在者相步行街上,300余户共计近7万平方米布依民居建筑气势恢宏,不时有姹紫嫣红的三角梅掩映其间,浓浓的民族风味扑面而来。
“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这是我们对小城镇建设方案的总体要求。”单春生介绍到,黔西南州做足“特”字文章,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致力于彰显“青山绿水,布苗乡情,乐居宜业,美丽小镇”的特色,努力构建“活力小镇·美丽乡村”,将全州18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成为具有地域特点、山水特色、时代特征的幸福小镇、百姓乐园,并最终使成功经验在全州推广开来。
生活在巴铃镇的王怀波就对如今的生活环境十分满意。“如今环境干净了,太阳能路灯照亮路面,网络也进了家门。”王怀波告诉笔者,依托镇里的旅游兴镇思路,等条件成熟后他准备把自家的房屋改造成农家旅馆,让更多的人来享受美好的小镇风光。
巴铃镇自2012年8月被列为全省100个示范小城镇以来,该镇加快了建设步伐,结合地理区位、文化特征和产业传统等优势,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的背景下,确立了“水生态文明”、“诗乡文化”、“产城景一体化”三大示范目标,将巴铃打造成为我省独树一帜的诗意栖居小镇。“目前巴铃小城镇建设已基本成型。”巴铃镇副镇长夏永鑫说,围绕诗词文化、布依文化、农耕文化、山水文化等,建设诗词文化体验区、水生态文明广场、绿荫河民俗文化旅游景点、山地及湿地公园、诗酒田园生态主题客栈、小寨生态旅游等,打造以民俗手工艺为主的“百工坊”及省内外知名的文化创作基地。
者相镇村民84岁的龙老太同样为见证着如今的好时代而感叹,她的儿子钱云退休后在兴义跑过班车、开过出租车。“镇里变漂亮了,我肯定为我的家乡自豪。”寻着乡愁,龙老太和钱云又回到了家乡,目前钱云在镇上经营的玉石店已开张。
如今,者相镇按照打造产城景融合示范带、镇村联动示范点、改革创新示范区要求,依托北盘江大峡谷、三岔河、双乳峰、纳孔村等自然山水和布依文化,构建乡村旅游格局,做强旅游业,做宽辐射带,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名镇,实现小城镇点状式发展,打造山水者相,多彩画廊。
以产兴城 以城促产 产城互动
“以前在家找不到活路做,儿子女儿都去广州打工挣钱,如今他们都回来了,依托附近的工厂企业搞起了运输。”说起这两年来的变化,兴义市清水河镇居民陈启考很高兴。他家的收入还不止这些,去年他修了一栋5层楼的新房,一楼租出去开餐馆,楼上改造成小公寓,出租给企业的员工,每年租金收入达35万元。
陈启考一家能在家门口就业,受益于当地推进的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发展的新型城镇化进程。
清水河镇是镇区合一的特色乡镇,在体制上,镇政府和开发区已经完全有机地融为一体。清水河镇的基本情况可以用五个“四”来概括。第一个“四”,这个镇是用400余天时间建起来的小镇。第二个“四”,清水河镇的产值占兴义市的四分之一,2014年达到65亿元。第三个“四”,财政收入达到了四个亿。第四个“四”,园区进驻企业达到了40多个。第五个“四”,这两年中每年解决了4千人就业。
“清水河镇最大的特点,它是一个建在荒山上的城镇,昨天的荒山,变成了今天的小镇和产业园,明天,它将成为老百姓的乐园。它的建设,开创了全省城镇建设中零用地的先河,也真正切合了省委省政府向荒山要地的决策和要求,用城镇化来治理石漠化。”单春生说。
在兴仁县巴铃镇,凭借地处周边乡镇农产品和交通物流中心的优势,结合互联网+农村电商,该镇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乡镇级农业电商园,形成辐射兴仁县东部6个乡镇约20万人的商贸集散区, 推动小城镇组团式发展,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目前园区内已有一家农村电商平台入驻,据平台商家介绍,公司于7月进入试运营阶段,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如今正步入良性发展阶段。
在城镇化建设的强力带动下,全州经济社会也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2014年,全州生产总值实现67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86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4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34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1300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提升同比提升了7.8个百分点。
来源:9月22日人民网 编发: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