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400余人追思遗体捐献者
人民网沈阳3月31日电(边晗 蒋山)“给我眼角膜的恩人就在他们中间。”在两块捐献者纪念碑前,从外地赶来的班女士挨个不停鞠躬,“我以为这辈子就瞎了,没想到还有人能把角膜给我,让我复明。以后,我也捐……”
29日,遗体、器官捐献者家属、沈阳各医学院校的学生、红十字志愿者等400余人在沈阳市菩遥山墓园举行了清明祭祀活动,集体追思捐献遗体、器官志愿者。
47岁的班女士半个月前刚刚做完角膜移植手术。为了祭扫,她是提前一天乘火车赶到沈阳。而在墓碑前久久摸着一个名字“温东阳”的路大姐,不仅是红十字志愿者,更是22岁离世的遗体捐献者温东阳的母亲。
“儿子有先天性神经系统疾病。17岁那年,孩子跟我说:‘妈妈,我病了这么多年,都是别人来帮我,也让我帮帮别人吧。’我就陪着孩子一起去捐献遗体。我俩都登记了…。”路大姐放下花束,盯着儿子的名字看了一会儿,擦了眼泪就转身去帮助其他捐献者家属安置鲜花了。
据了解,自2015年1月1日开始,中国全面停用死囚器官,公民自愿捐献成为器官移植供体的唯一来源。沈阳也通过各种公益活动呼吁和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事业中来,使沈阳捐献遗体、器官工作更快发展。截止2016年2月底,沈阳已登记遗体捐献者4000余人,成功捐献400例,登记眼角膜捐献志愿者550人,实现捐献28例。
据沈阳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刘桂荣介绍,现在关于遗体捐献的观念逐渐改变,大多数捐献者家属都能够理解、尊重捐献者的选择,甚至也要登记捐献遗体,而且遗体捐献者中年轻人的占比越来越大。
此外,与遗体捐献一样,生态安葬的理念也逐渐被大众接受。在全国最大的树葬墓地——沈阳市骨灰入土植树纪念林内,从1990年至今已经安葬骨灰36万盒,植树60万株,绿化荒山近千亩,使满山的苍翠都寄托了逝者生前夙愿及生者对逝者的怀念与哀悼。
而在刚刚结束的沈阳首次海上公祭活动中,176位家属返回了当年骨灰撒海的海域祭奠亲人。一位常年定居美国的女士告诉记者,当年选择海葬就是因为自己无法经常回国,“大海都是相通的,所以哪怕我是在西半球的海岸,亲人也在我身边。”
沈阳市海葬办公室数据统计,从1997年起到现在,沈阳已有近万盒骨灰撒入大海,累计超过3万市民参加了骨灰撒海活动,近去年就有超过2000盒骨灰入海,接近年遗体火化总量的2%。为了鼓励更多人选择这一生态殡葬方式,沈阳市今年起还对参加海葬的每份骨灰补贴400元用于家属的交通食宿补贴。据介绍,沈阳今年全年预计将举办40次骨灰撒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