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县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依法调解 以德服人
——余庆县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
运用“三不出经验”化解基层矛盾纠纷,邻里双方握手言和。
党员干部以院坝会的形式话家常、听诉求,密切干群关系。
8年纠纷 一朝圆满化解
前不久,余庆县松烟镇群众冉启伦给县委群工委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道:“公正调处法德兼施,敬业正直为民解难”。冉启伦用这种方式表达他真诚的谢意。
8年前,冉启伦与妹妹冉启先因土地纠纷产生矛盾,8年来,经村、镇多次调解均未达成和解。今年,冉启伦到县群工委上访,希望这起纠纷能得以调解。受理案件后,群工委干部来到松烟镇开展走访调查,了解纠纷的起因和村镇调解的情况。
了解全部情况后,干部将冉启伦、冉启先两兄妹请到群工委“群工在线·阳光信访”调解室,询问双方的调解意见和要求,主持人依据法律法规对事件提出了调解意见,受邀旁听的群众和嘉宾从伦理道德、人情世故帮助分析,最终,这起长达8年的信访纠纷案得以圆满解决。
近年来,余庆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探索群众工作体制机制。依法依理向群众宣讲法律法规,公平公正进行分析调解。同时,结合当地群众生活风俗习性,动员一些在当地德高望重的群众参与调解,帮助化解矛盾,取得明显成效。
讲法析理 群众工作做到家
阳光调解。群工委二楼的群工在线·阳光信访调解室设置有一个主持人、两个调解员、一个记录员、两个当事人、两个代理人、一个旁听席和一个嘉宾席。各自职责分工不同,却都为调解案件为最终目标。县、镇、村三级联动联通,室内全程摄像、录音,便于存储资料、让社会参与讨论评价、向社会宣传法律法规。余庆县电视台开设的《群工在线·阳光信访》栏目播出调解案件的背景、过程、结果,并通过电视向群众宣传相关的法律法规。
乡邻说事。在县建立群工委,乡镇建群众工作站,村居建群众说事室,村民组设立群众说事点,选聘觉悟高、素质好、有威望、善于做群众工作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军人、老模范担任群众工作信息员,建立上下贯通、左右联动的四级群众工作网络。信息员充分发挥他们在当地的威望和信任度,参与调解。
干群双100%。开展干群双向100%联系群众活动,要求每个干部必须联系群众,每个群众都有干部联系。建立了干群联系卡,注明干部的单位、姓名和电话,承诺:“小事大事难事,你的事就是我的事”,方便群众遇到困难有人找、有人问、有人管。
民评群议。调解中,当事人若对调解结果不满意,群工委将把案件转到“民评群议调解室”,邀请群众对事件进行评说,引导当事人对事件的重新认识和思考。
民意征集。群工委还设置了社情民意征集室,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面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相关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