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懂“民”系列报道之一

22.07.2014  16:51

14年的“永久牌”村干部

——余庆懂“”系列报道之一

    新华网贵州频道7月22日电 “永久牌”,是上世纪80年代上海自行车品牌,是那个时代中国百姓衡量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标准之一,也成为那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而今,“永久牌”效应却在贵州余庆县上演。此“永久牌”非自行车,也非其它商品,而是“永久牌”驻村干部。

    为何农民称驻村干部为“永久牌”村干部,根由还得从14年前说起。

    2000年,一位县领导到余庆县松烟镇松烟村调研,当问一老农目前还需要政府解决什么困难时,这农民态度坚决:什么都不需要,就需要干部……

    老农的话,意味深长。当时群众反映,除了征粮征税和检查计划生育外,平时根本见不到干部影子,农民有困难有诉求时找不到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懂“”懂在时机上。2001年,借全县拆片区并村居之际,余庆县一改过去驻村挂职干部为驻村任职的村干部,将县、乡镇机关一半以上国家干部派往村里任村支部书记、副书记、村长助理、计生专干或综治主任等职务,化解农民“见不到干部影子”的“尴尬”。

    自此,全县69个村居,每个村居都派去4—6名国家干部任职,不仅为村居干部队伍充实了力量,更重要的是让更多干部在一线零距离了解农民懂农民,解决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一系列民生问题。

    “这政策,我们一坚持就是14年。到村任职的干部,与机关脱钩,他们考勤考核、工资福利、食宿生活等,全在村居一线。”余庆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强说,除人事编制外,他们的行政组织关系统统划到村里。在村里,他们至少任职一届,多者三四届。新招录的事业干部和公务员也不列外,也必须先到村里工作一年以上才能回招录岗位。

    懂“”,不仅仅懂农民,还懂与农民长期打交道的村干部。

    为让干部能住下来并安心在村里工作,县里出台政策,乡镇班子成员必须要有村任职的工作经历,提拔任用必须重点考虑村干部,让驻村干部有望头有劲头。

    为缩小民选干部与国家干部的收入差距,县里同样出台政策,通过绩效奖励、工龄补贴、信贷代管、交通协管等渠道,让民选干部收入每月超过2000元。陈强表示,全县民选村干部的工资收入,是遵义市最高的。他说同部门工作不同酬的矛盾,也因这一政策的落实与坚持得到消除。

    派驻任职的村干部,不仅为群众注入了发展活力,也为民选村干部拓宽了视野。下派村干部有知识、懂政策,民选村干部熟村情、有经验,两两结合,村里的困难、矛盾和发展总会迎刃而解。

    关兴镇沙堆村办公里,除监委会主任王龙庆值班外,下派干部和民选干部均已下到村民组开展工作。接受采访时王龙庆说,他们长期以来都这样,都按作息时间开展工作。在这个大家庭里,大家不分你我,打成一片。

    “不论国家村干部,还是民选村干部,只要为百姓干事就是好干部。”沙堆村关庄组76岁老党员黄宗武说,14年来,村委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下派干部驻村任职的政策始终没有变,正如此,家里大大小小的困难才有人管有人解决。

    提起下派干部长期到村任职带来的效益,松烟镇党委书记卫长林坦率的说:“如果没有他们搭档,松烟乃至整个余庆县就没有今天的模样。不少矛盾和困难,都是通过他们解决的。可以说,村干部特别是长期下派的任职村干部,功不可没!

    余庆县14年派任村干部的坚持,使全县干部都能接地气,都能融入群众为群众,使余庆农民找到依托,看到希望。

    构皮滩镇齐坡村党支部书记杨勇,在村任职12年,长期与家人两地分居。去年任支部书记以来,他回家的次数更少,几乎天天“”在村里解决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消除空壳村,为增加农民收入,他主动为农民跑市场并引进一家蔬菜公司发展起订单蔬菜种植。目前,齐坡村种植辣椒200多亩,脱毒马铃薯700多亩,加之其它不成规模的蔬菜种植,齐坡村农民年增收200多万元,每年为村集体经济提供20多万元积累。

    下派干部到村任职,不仅能为群众带去发展,还能在基层大熔炉里得到锻炼。据余庆县委组织部统计,余庆提拔使用的干部,至少50%来源于村支书或其他村干部。

    当了两届村支书的关兴镇纪委书记卢小波回忆起在村工作的经历,他说这是他人生最值得骄傲的事,天天与农民朋友在一起,与他们谈规划谈发展,听他们田间地头的故事,都是一种享受一种美。

    余庆懂“”,懂在变干部驻村挂职为驻村任职,懂得把干部摆进农民群众中接地气、除官气、出力气,从而零距离解决农民事。余庆懂“”,懂在将这一制度长期坚持,才使农民发自内心的称赞驻村干部为“永久牌”干部,使这口牌成为农民衡量村干部的尺度。(余娅 王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