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懂“民”系列报道之七]教育也是一种服务
“不摆婆婆架子,要尊重媳妇;不拿媳妇相比,要多看长处;不说媳妇闲话,要将心比心。”
“不谈论公婆家事,不谈论娘家背景,不谈论婆家贫富。”
这是张贴在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金橘园宣传栏里的“婆婆十要十不要”和“媳妇十不准”为内容的治家格言,村里男女老少,只要经过此地,就可轻而易举看到墙面上的提醒。
像这种通过警示标语促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的教育标牌,在余庆每个村组都可看得到,这是余庆开展群众思想教育的一种形式。敖溪镇街道人员密集的地方,还建有专门的展示图,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和浅显易懂的故事,向过往村民宣传如何使用文明用语,以及什么是社区荣辱、什么是家庭美德、怎么孝敬父母等。
“别小看这些标语,可他对我们村民的触动很大。”白泥镇满溪村党支部书记田茂均回忆,去年一村民与婆婆发生口角,一气之下准备回娘家,没想出门不久又回来了,原因是经过“媳妇十不准”标语前,她羞愧了。“这件事对我们振动很大,后来我们就通过这种方式,把家庭格言、邻里格言等制作成精美海报,直接张贴在各家各户的屋里,时时刻刻提醒一家人家里要和睦、邻里要和气。”
余庆县还将公民道德规范、文明礼仪常识、健康知识等内容印成手册发给农民,并在适当时间开展培训活动,教育引导农民争做文明余庆人、争做五好家庭成员。
不仅让宣传标语时时处处起教育作用,而且还让村居知名人士在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活动,以提升群众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的美誉度。满溪村金橘园社区组长、老党员冯明华就是其中一位“社区教育家”,社区内70户人家,哪家两口子闹别扭、婆媳关系不协调,以及邻里关系有矛盾时,他都会以老资格、老前辈的“倚老卖老”方式上前说服教育,不管你乐不乐意,只要他一出现,双方都从尊重的角度听他的。
2012年,村民涂红娟与从四川来的公公闹别扭,冯明华上前不由分说就批评:你这是不孝敬老人,你必须改正,不然我们就开群众会,让大家看看你的德行。将心比心,你自己也有父母,你老公都像你一样,还像个家吗?
一翻“严正交涉”,涂红娟只好低头认错,对公公态度也慢慢好转。
这个村,不仅向村民开展家庭美德教育,还向村民开展法律法规、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教育。什么时候妇检,什么时候上环,在村的宣传栏里都有告示或提醒。
通过家庭教育,10年来,满溪村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也未发生一起违规超生现象,邻居和睦、互助也成为这个村的时尚。
冯明文是村里残废人,由于儿子未成家并在外打工,丢下的父亲就由邻居们照料。10年来,邻居轮流照顾从未更改,不仅照顾老人吃饭睡觉、洗澡洗衣,就连如厕也给予细心照料。
教育不仅注重传统美德,还把教育深入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环境卫生、家庭卫生、穿衣戴帽、社交礼仪等等,都有相关要求。这种教育也有效果,走遍余庆村村寨寨,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室内室外窗明几净。
教育,就这样也为一种服务!这是余庆懂“民”的一大特征。教育不仅仅是言传身教,在于把教育转变为服务,使群众终身受益,也使自己服务他人而受教育。
余庆通过基层党组织形式,总结提炼出“中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诚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社会、信心留给自己”为主要内容的“五心教育”活动,使“忠、孝、爱、诚、信”传统美德深入人心,从而淳化了社会风气,强化了社会责任,净化了群众心灵,理顺了群众情绪,也使“五心”教育成为余庆全民道德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修课。
余庆的教育,还把服务放在学校教育建设之上,通过“小县办教育强县”工程和“两免一补”政策,余庆松烟镇林觉村还出了一个博士寨。14名博士、30多名硕士,以及90%家庭都有大学生的名声,成为长时间的佳话。
余庆还在各个村开设道德讲堂,不仅讲授传统美德,还向村民传道农技知识、卫生知识、防火防盗知识等,促使农民变为新型农民。
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学校,当教育成为全民的需求,当教育成为一种服务,教育就会植根于爱。余庆懂“民”,懂在教育不是说教,懂在教育是一种服务和爱。这是余庆懂“民”的根本转变,也是余庆懂“民”的一种心态。(余娅 王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