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懂“民”系列报道之九]请农民下山住洋房

30.07.2014  10:07

    请农民下山住洋房

    ——余庆懂“”系列报道之九

    “有钱有权有成功,没有健康一场空;爱妻爱子爱家庭,不爱身体等于零。

    这幅贴在余庆县构皮滩镇移民新街陈德发家大门口的对联,时刻彰显出健康无价的深刻意义,也让人感受贴对联的人对新型生活的理解。

    陈德发,是构皮滩镇通过生态移民工程从外村搬到新街上来的居民。之前,他住在深山里,一年四季耕种为主,由于地理环境差,几乎年年广种簿收,一家人生活状态难能改观。

    通过生态移民工程,陈德发全家搬进江南水乡般的集镇新街,不仅改变了陈德发一家人的居住环境,还改变了陈德发的收入。集镇上,他经营起纯净水、米皮、猪肉等小本生意,月收入超过5千元,加之土地租金,陈德发一家过起殷实生活。生活的改变,也改变起陈德发对健康生活的理解。

    陈德发一家,仅是余庆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请农民下山住洋房的一幕。为保护生态环境,为改变边远山区农民生活条件,余庆县将落后、边远地区的农民迁往集镇,让他们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通过生态移民工程,余庆各乡镇地理环境稍差的农民,都搬到集镇上或新农庄里。

    生态移民工程,由政府出资建路道、街道、绿化、景观以及地下管网等公共基础设施,房屋地基由政府提供,建房用的资金,政府融资一部分,转移来的农民出一部分。

    “这房修到我们心坎儿上!起初我以为到街上修房,自己肯定承担不起,没想修下来一算,比在自家责任地上修房花的钱还少,还能享受这里的环境。”新街移民户周学会说,她修的一栋房子共三层,总面积超过400个平方,花的经费不超20万元。

    构皮滩全镇人口3.9万人,据该镇党委书记李景江介绍,目前已有2万人转移到集镇上。龙溪镇3万多人口,目前已有2万多人通过生态移民工程搬到镇上过起城市般的生活。

    构皮滩移民新街,一条小河从街中心流过,潺潺的流水声和水中游荡的鱼儿,吸引着小孩依偎在雕刻精美的石栏杆上或赏鱼,或架起鱼杆练起钓鱼技艺。小河两旁绿得正欢的垂柳下,河面上几座别出心裁的石供桥上,不少老人来回渡步,或坐下来下棋对阵,享受着移民新街带给他们美好幸福的生活。

    松烟镇松烟村白沙水岸移民别墅新村,使180户生态移民过起“下有苏杭”的水乡生活。通过整合各类资金和精品新村创建,白沙水岸成为集文体广场、绿化景观、小桥流水和精美停车场于一体的江南村庄,也成为过往游客向往的旅游新庄。

    敖溪镇官仓村移民新村和土司园、白泥镇满溪村的金橘园和赵家沟等被秀美青山包围的移民新庄里,别墅般的小楼,园林般的庭院,拱桥下清澈的溪流,让人感受这才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着乡愁”的家园。

    “这样的移民新农庄,农民们不请自来,来了就不想走,就连我们都愿意在这儿工作。所以这些年来,我们村我们集镇,没有一家人因住居环境差而搬往县城的。”敖溪镇官仓村党支部书记任勇坦言,官仓村超过三分之一的农民已搬进移民新村,享受着比城里还美好的生活。

    除了建移民新村,在山青水秀交通便利的村庄,余庆就在原地升级改造,让农民住上生活功能不比城里落后、人居环境胜过城里的新村。

    白泥镇满溪村罗家坡组的周修平,原本有条件进县城住居,可他哪儿也不去,他说农村这么美,抬眼就是熟人,去城里车多人多,“握手”房多,见谁都冷冰冰的,不习惯。

    余庆懂“”,懂在农民难能离开土地的情结,懂在对“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着乡愁”的深刻理解。

    把农民搬进新庄,如果不解决他们吃饭、发展问题,他们也住得不安。余庆懂“”,就懂在除了为农民筑巢,还懂在为农民创造条件解决后续发展问题。

    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政府将搬进新村的农民的土地流转给种植大户,使土地在公司或合作社的运作下发挥最大效益。构皮滩镇新村移民李秀正、吴正权,通过土地流转政策,将新村移民的土地租过来发展经果林和大棚蔬菜种植,使他们年收入超过30万元。松烟镇松烟村白沙水岸新村农民,集体开办起大棚烤烟育苗育种基地,使他们收入比以前超两倍。花山乡、关兴镇、小腮镇、龙溪镇、白泥镇、大乌江镇等乡镇转移农民进新村后,通过土地流转,不少烤烟、果林、蔬菜、药材等种植大户,不仅让土地发挥最大效益,还使他们收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土地流转给大户后,其他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再被反聘回去为种植大户打工,或经营起养殖、卖买、加工、建筑施工等门道,使其收入也越来越高。

    构皮滩镇新村移民穆成林、花山乡马茂中是其中的养殖大户,发展起近百头肉牛的规模后,还发动周边农民也干起养殖行当,使他们年收入超过10万元。花山乡通过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创业带福工程,以及大户帮小户带动作用,养牛50头以上的170多户,100头规模以上的100余户。

    “有政府专门人员找市场卖牛,养牛户对市场一点儿也不担心。”花山乡原党政办主任蔡德胜说,农民只管一门心思养牛。

    构皮滩镇移民新村村民宋锡卫把土地租给烤烟种植户后,他聘用几个工人干起房屋装修,工人月收四五千元,自己的年收入近10万元。周学会也是这个新村的生态移民,从山里脱离土地后经营起家具。李兵三年前搬到花山新街,出租土地后经营起饲料,年利润超过10万元。由于收入增加,李兵还开起百货店、烟花店等,收入越来越丰厚。松烟镇白沙水岸新村移民冉月先,在政府帮扶下开起农家旅馆,一个月收入6000多元。

    余庆懂“”,不仅仅懂在为农民筑巢,还懂在为农民转变传统观念转产,使家家都有小产业,家家都能感受小产业和宜居环境带来的富足感。余庆懂“”,懂在让农民从过去“”土地的低效益,发挥为现在“”土地的高效能。

    余庆懂“”,懂在授人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余娅 王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