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懂“民”系列报道之四]一张卡连着一家人希望
一张卡连着一家人希望
——余庆懂“民”系列报道之四
“是李书记吗?跟您反映个问题,您整治高坡村河沟我们支持,可工人把河上的便桥拆了,我们现在要过河耕种,怎么办?希望您能尽快解决这件事,不然会耽误我们春耕时间。”
5月24日,余庆县构皮滩镇高坡村小泥田村民组王学九、王学庆、王学礼等村民,守在墙壁上包组干部联系卡前,拨通了卡上联系人的电话。
接到电话,小泥田包组干部、构皮滩镇党委书记李景江立即向村民王学九等作了解释,随后责成高坡村村委会和施工单位马上搭建简易桥,待农民为玉米施完肥后再拆除。
这是余庆向家家户户贴门牌卡或联系卡后,群众向卡上包组干部联系沟通解决问题的一幕。
为改进群众工作,余庆县创新服务方式,将包组包户干部的联系方式和服务承诺制作成“干群联系卡”发放给群众并张贴在门口,以便群众联系沟通。同时,该县还将结亲干部与结亲群众的姓名制作成“干群结亲牌”张贴在居住地醒目位置,便于群众知晓、监督。
在余庆,无论集镇还是边远山区,只要有人家,只要往门口一站,就会发现贴在门上或墙壁的包保干部联系卡。
为使张贴的联系卡真正起到作用,余庆还向包保干部、群众发放民情信息登记簿,群众向干部打的每一次求助电话,干部为群众解决的每一次困难,都必须进行记录。群众的困难得没得到解决,解决的质量高不高,由群众签字验收。有群众监督,干部一点儿也不敢敷衍塞责、拖延推诿。
这是余庆懂“民”的独到之处。如此懂“民”,懂到群众一声呼唤干部就到身旁,懂到群众有困难干部就会及时解决。懂“民”,懂在群众需求的时效性,懂在干部为群众服务的有效性。
构皮滩镇高坡村烤烟种植大户王德勇,去年种植的200亩烟苗发病,几天时间叶子由青变黄。烟苗突遭急症,王德勇急得团团转!焦急中一抬头,王德勇看到了贴在门上的干群联系卡。
王德勇拨通了卡上的结亲干部、县药监局局长李黔江的电话。随后,王德勇按照李局长的叮嘱,迅速摘下几片烟叶,马不停蹄地直奔县城。
到了县城,李黔江带着这个从深山来的“亲戚”一起去找烟站专业人员,很快,烟叶检验结果就出来了,原来是烟苗患了花叶病,用特制烟药喷洒就可以根除。
“这张卡连着我们一家人希望啊!”王德勇事后感叹,要不是这张贴在门上的联系卡,要不是李局长,他200亩烟苗肯定泡汤。
构皮滩镇齐坡村新坝组有一个村民丁思珍,双目失明,两个女儿又在外念书,按常人的想像中,丁思珍生活起居一定很艰难。出人意料的是,接受采访时丁思珍却一脸轻松,她说尽管眼睛看不到,但她心里明亮着呢!
每隔一段时间,村干部或包保干部都会主动去看望她,为她送米送面送菜送油,还送钱。如果遇上紧急困难或头痛脑热,她也会请邻居帮她向村干部或帮扶的干部打电话。只要电话一过去,干部们就会过来。
“他们的声音,我一听就知道是谁。”丁思珍笑说,经常麻烦打搅他们,等两个孩子长大后一定要报答。
花山苗族自治乡除了把干部的联系方式写在卡上贴在门上外,还将包片老师、医生、警察、老党员等联系方式也写在卡上,以便群众联系所需人员。
除了发放联系卡,敖溪镇还将党务政务服务、社会事业服务、经济发展服务、涉农涉法服务、便民服务等,全印在一本便民服务手册上,然后发放给各家各户,以便群众使用。
便民服务手册上,连一些不起眼的服务业都能找到:客运站什么时候发车,发往各地的车有哪些,票价分别多少;镇上多少家餐馆,联系方式是什么;汽车修理厂在哪儿,家电修理铺、照相馆何时营业等等,手册上样样俱全。
一张小小的卡片,一头牵着干部责任心,一头牵着群众解困谋福的强烈欲望。余庆懂“民”,懂在将一张小卡片化为倾听社情民意、了解群众疾苦和传递发展信息、提高群众致富能力的大舞台。(余娅 王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