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庆懂“民”系列报道之综述]余庆懂“民”

01.08.2014  11:25

     余庆懂“  

    “县城不如乡镇,机关不如基层,干部不如农民。

    到过余庆县的人,不经易间会听到这样的顺口溜。尽管顺口溜稍显牵强,但它却是大美余庆、和谐余庆、幸福余庆的写照,也与其它地方“城市很辉煌、农村很凄凉”的顺口溜形成鲜明对比。

    余庆人为何发出如此感叹?县委书记舒存水坦言:“这都因余庆历任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门心思谋民富的结果。这些年‘藏富于民’的发展观,使余庆成为贵州品牌。假若余庆是个谜,那谜底就一个字 —— 民。”

    余庆,贵州典型山区农业县,没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矿产资源优势,更无工业支撑。然而,10多年来,该县却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不与民争利而造富、藏富于民的路子,并因此获得“全国文明县城”、“中国十佳最美乡村”等50余项全国殊荣,所创建的“四在农家”、“五心教育”、“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等余庆经验更是风生水起,在全省甚至全国还得以推广。

    余庆经验引领发展。2013年,该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同比增长17.7%;2012年同步小康实现程度为81.3%,全省排名第25位。

    在余庆,不论公路沿线、集镇郊外还是边远深山,处处都是新农村标志的小洋楼。绝大部分农民,因种植、养殖、务工或其它产业走上致富路,过半家庭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一些农民还在集镇上购房而成为农忙住乡下、农闲住镇上的“两栖”农民。

    没有优势却能科学、优异发展,的的确确是个谜。谜的背后,蕴藏了余庆历届党委、政府懂“”的执政理念。

    “群众需要什么就怎么发展,这是对群众的最大尊重。为排解上访人员心理压力,政府还为他们建‘情绪释放室’——小小举措折射出余庆‘懂你’的鱼水关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陈强认为,只有懂“”,才能真正把自己摆进群众中造富于民。

    余庆懂“”,懂在用好群众首创精神。

    2001年,在农村思想教育活动中,广大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强烈愿望得到激发,县委就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提炼出“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内容的“四在农家”新农村建设载体。10多年来,余庆不偏不倚利用群众这一首创精神,持续投入16.5亿元建成的美丽乡村创建点829个,惠及全县人口94%以上,也使“四在农家”成为全国指导西部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唯一体系标准。

    2006年,根据白泥镇满溪村金橘园社区邻里关系和家庭教育经验,余庆提出“忠心献给祖国、孝心献给父母、诚心献给他人、爱心献给社会、信心留给自己”为主体内容的“五心教育”,从而培育出独具一格的余庆核心价值观。

    2007年,受党员服务群众的启示,余庆提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从而构建起县、乡、村、组四级联动的便民服务网络,形成“群众动嘴、党员跑腿”的新型基层党组织服务机制,其机制还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奖……

    一桩桩、一件件,正是由于余庆注重体察民情、集中民智、用好首创的“草根”到“精英”的经典创造,才使余庆发展非同凡响,才使群众扬眉吐气。

    余庆懂“”,在于历届党政班子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折腾不走形,前届为后届打基础、后届比前届上台阶的发展思维。

    白泥镇党委副书记蒋勇表示,如果没有历届党政班子一往如前的接力执政,余庆“四在农家”就不可能得以升华,守着生态文明底线而抑制吹糠见米的工业经济、房产经济诱惑就得不到坚持。

    由于历届班子坚持一抓到底的实干作风,余庆经济、社会特别是惠及民生和美丽乡村的建设才得到一以贯之的发展,才出现“农民不愿进城、干部愿走基层”的现象。县委常委、组织部长肖扬感慨:就仅下派机关干部到每个村任实职这一政策,历届党委、政府就坚持了14年。实践证明,变机关干部驻村挂职为住村任职这一举措效果明显,促使最基层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超前。

    多年来,余庆历届班子换人不换思路,始终坚持“人往基层走、物往基层用、钱往基层花、劲往基层使”的一线工作法,努力夯实基础设施,造就广大农村呈现出幸福祥和、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