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徐则臣:微小说最大问题在套路化

04.11.2014  20:57

    微小说,是微博时代诞生的新的文体样式,因快捷、方便、门槛低,被越来越多写作者、阅读者追捧。

    140字的空间内,怎样传达出小说的智慧,显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对于有唐诗宋词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微小说不仅是新生事物,更是通往“想象的传统”的通路。

    不应忽视微小说的冲击,2013年布克国际奖获得者莉迪亚·戴维斯就以微小说著称,在当下中国,微小说是写作者、阅读者最多的小说体裁,完全可以登堂入室,成为主流。

    今年,“寻找京东锐作者”征文大赛首度设立了微小说组,吸引了众多写手参与,获得82万以上搜索量的超高人气,最终@飞不过的天等作者获奖。对于微小说的发展,小说家、本届大赛评委之一徐则臣提出了他的见解。

     长篇要长,短篇要短

    顾彬先生曾说,中国的小说写得太长了,这成为中国小说的问题之一。

    其实,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著名作家的长篇小说都很长,德里罗《地下世界》近80万字,君特·格拉斯的几部长篇也有40到50万字。

    中国小说的长和短应该不是我们的问题,问题在于长篇的内容是否与篇幅匹配。我觉得:长篇要长,否则很难相对全面地阐释对世界的想法;短篇要短,短篇是对这个世界某个角落的打量,它肩负了作家对小说技艺不断锤炼、不断发展的功能,但凡技术好的作家,短篇写得都非常好。

    短篇小说是小说文体的桂冠,有人说短篇小说是一首诗,我非常赞成。

     不一定要把故事讲完

    我原来喜欢一万字左右的短篇小说,可以把故事讲得差不多,还能把技艺做足,可后来感到,我们对短篇小说的理解过于传统,更接近于中篇或长篇。

    很多读者,包括很多作家都是这样认为的:一个短篇小说是否完成,取决于故事是否完成。

    其实,许多我们非常喜欢的作家,比如巴别尔、博尔赫斯、鲁尔福等,他们的短篇小说非常短,甚至几百字,可写得特别漂亮,从他们的小说里未必能找到传统意义上的完整故事,可能是一个横截面,可能是故事中的一段,作家觉得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小说就可以结束了。

     故事的理解已发生变化

    有一年英国《格兰塔》杂志主编来中国,大家一起聊,迟子建说:好像今天人们对故事的理解跟过去不太一样。确实,我也是这样的感觉。

    我们现在对故事的理解,尤其是短篇小说里的故事,可能真和过去不太一样,不再是发生、发展、高潮、结尾,有闭合结构的才叫故事。有可能只是一小段,就是故事,至于为什么、怎么样、如何、什么结果等等,可能都不是那么重要了。

     改变对短篇小说的理解

    我没有写过微小说,对于微小说,的确比较惊讶,需要几千字上万字完成的东西,压缩在140字内,难度肯定非常大,因为字数限制,这要求我们对短篇小说的理解、对小说文体的理解,也要发生变化。

    2013年布克国际奖获得者是美国作家莉迪亚·戴维斯,当时全世界读者都感到很惊讶,因为她的很多小说非常短,有的只是几句话,我在网上看了几篇,对我冲击很大,我不敢肯定说这就是好东西,因为它们的确对我长期形成的对短篇小说的认识和趣味构成了一个冒犯,但的确是一个新东西。从这个意义来说,我们应该重视微小说,也要重视短篇小说在无限小的尺度内,如何去实现小说自身的一个发展。

     创作套路化痕迹太明显

    我不知道微小说命名是否科学,对这个非常庞大的写作群体,我向来觉得有问题,因为陷入非常明显的套路化,比如特别喜欢“卒章显志”,写到最后一转身,这已成通病,目的过于明确,斧凿痕迹太重。

    我一直认为,短篇小说像一个火花、一个灵感,或者说一个启示,正所谓“长篇小说是历史,中篇是故事,短篇小说是提示”,短篇的意义就在于用狭小的尺度,在极短的时间内,让我们醒悟或者震惊,原来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东西,它可能是一个画面,也可能是一个思想,或者是一种世界观,也可能真的是一个故事。

    微小说要继续往下发展,字数限制肯定是一个大问题,是不是应该突破,或者采取其他办法,我不太清楚,但是有一条,对小说的理解肯定要有所改变,不能仍然将它看成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拼命压缩字数,就是为了把故事讲完,我更希望看到有胆量在140字以内,不把一个故事讲完的微小说。

    徐则臣:

    7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人民文学》编辑,曾获鲁迅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