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作家莫迪亚诺获诺贝尔文学奖 王小波曾推崇备至

10.10.2014  13:06

  中新网10月10日电(上官云)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于瑞典当地时间10月9日下午1时(北京时间10月9日晚7时)揭晓,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Patrick Modiano)摘此桂冠。颁奖词称,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作品“唤起了对最不可捉摸的人类命运的记忆”,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战法国被占领期间普通人的生活。而此前的热门候选人村上春树则难逃“陪跑”命运,仍然落选。随着消息的公布,这个在赔率榜上并不被看好的作家莫迪亚诺引起学界更多关注。其实,文学圈子对其并不陌生,已故作家王小波生前便对其推崇备至。

 

   成名较早 发表首部小说《星形广场》 即获成功

  相对于一些大器晚成的作家,莫迪亚诺成名较早。他于1945年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富商家庭,父亲是犹太人,母亲为比利时籍演员。莫迪亚诺自幼自爱文学,于1968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星形广场》,当即获得成功,该作品反映了德国占领时期法国社会底层的生活和犹太人的困境。

 

  此后,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不断有成功之作问世:1972年的《环城大道》、1976年的《户口簿》与1978年的《暗店街》等,作品多次斩获大奖,其中《暗店街》一举夺得1978年龚古尔文学奖。此外,他还从事电影剧本的写作。

 

  1973年,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与法国著名导演路易·马勒合作创作了电影剧本《拉孔布·吕西安》。该影片由法国著名导演路易·马勒执导。影片描述了一个法国男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拒绝参加法国抵抗组织后,加入了法国盖世太保的故事。

 

  2010年,莫迪亚诺获得了法兰西学会颁发的表彰其终身成就奇诺·德尔杜卡世界奖。由于作品善于从普通生活的描摹中引伸出哲理,莫迪亚诺一度被认为是“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作品探索和研究当今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前期小说大都以神秘的父亲和二次大战的环境为主题,运用大量的回忆、想象,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描写并未经历过的故事。

 

  获奖非“爆冷” 已故作家王小波曾对其推崇备至

  相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公布后一片“爆冷”之说,一些学者的反映恰好相反。翻译家余中先首先表示了对这种说法的反对。在他看来,这位作家的文学成就在法国作家中绝对可以位列前三,“他的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写有关二战题材,回忆一代人在那个时期的迷茫,试图从中找出真正的自我文化身份,而这种东西,曾经是迷失了的。

 

  “就拿《暗店街》来说,比如他在其中写到的,‘暗店’就是一个很难找的地名,并且还用‘暗’字来修饰。”余中先举例分析,这是作家试图找出当时个人在文化、历史中的身份,“也包括我们的父辈兄长到底处在一个什么地位上。相对其他作家来说,他的写作笔法也是有些‘怪’的。

 

  评论家白烨则透露,在文学圈子中对莫迪亚诺还是很认可的:“他大概属于跟昆德拉同一层次,作品内容反映二战比较多,很好的把先锋性与历史感结合起来,在这点上,他很独特。

 

  已故中国作家王小波也曾对莫迪亚诺推崇备至,认为他是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者之一。

 

  这表现在王小波生前撰写的文章《小说的艺术》中。他写到:“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是:卡尔维诺、尤瑟纳尔、君特·格拉斯、莫迪阿诺,还有一位不常写小说的作者,玛格丽特·杜拉。”而在王小波的作品《青铜时代》的《万寿寺》开头也引用了莫迪亚诺作品中的句子,他写到:“暗店街》里写到:‘我的过去一片朦胧……’" >莫迪阿诺在《暗店街》里写到:‘我的过去一片朦胧……’”

 

  村上春树再度与诺奖无缘 或因文学深度不够

  除了莫迪亚诺,在本次诺奖的评选中,“落榜”作家村上春树的受关注度也十分之高。多年来,村上春树一直被冠以“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人”头衔:多次获得奖项提名,但却次次与之失之交臂,因此获得“最悲壮入围者”称号。

 

  虽然村上春树本人对是否获诺奖一直表现的并不是很在意,但他的诸多粉丝却对此一直抱有热切的期盼。只是,在评论家白烨看来,村上春树在中国确实受欢迎,但获得诺奖几乎没有希望,“他的作品在纯文学圈子中并非特别受认可,因为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度并不高,文学深度还不够,多带有流行性、大众性因素,只是读者喜欢(而已)。

 

  白烨进一步分析,诺贝尔文学奖注重的是文学价值,如果放在中国来说,村上春树的作品介乎类型小说与严肃小说之间,他本人也并非很纯粹的严肃文学大师,每年在诺奖博彩赔率榜的排名以及读者希望他获奖的意愿,恰好说明了他是一个大众化作家。

 

  “或许村上春树的作品可读性不错,但文学性或许还不够。”白烨总结,从这个角度讲,村上很有可能成为一个时间悠久的“陪跑者”。